慢性病全稱是慢性非傳染性疾病,不是特指某種疾病,而是對一類起病隱匿,病程長且病情遷延不愈,缺乏確切的傳染性生物病因證據,病因復雜,且有些尚未完全被確認的疾病的概括性總稱。慢性病主要指以心腦血管疾病(高血壓、冠心病、腦卒中等)、糖尿病、惡性腫瘤、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慢性氣管炎、肺氣腫等)、精神異常和精神病等為代表的一組疾病,具有病程長、病因復雜、健康損害和社會危害嚴重等特點。
無特定人群
無傳染性
糖尿病:是由最常見的慢性病之一,糖尿病是由遺傳和環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常見病,臨床以高血糖為主要標志,常見癥狀有多飲、多尿、多食以及消瘦等。糖尿病若得不到有效的治療,可引起身體多系統的損害。引起胰島素絕對或相對分泌不足以及靶組織細胞對胰島素敏感性降低,引起蛋白質、脂肪、水和電解質等一系列代謝紊亂綜合征,其中以高血糖為主要標志。臨床典型病例可出現多尿、多飲、多食、消瘦等表現,即“三多一少”癥狀。慢性胃炎:慢性胃炎缺乏特異性癥狀,癥狀的輕重與胃黏膜的病變程度并非一致。大多數病人常無癥狀或有程度不同的消化不良癥狀如上腹隱痛、食欲減退、餐后飽脹、反酸等。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可有貧血、消瘦、舌炎、腹瀉等,個別病人伴黏膜糜爛者上腹痛較明顯,并可有出血,如嘔血、黑便。癥狀常常反復發作,無規律性腹痛,疼痛經常出現于進食過程中或餐后,多數位于上腹部、臍周、部分患者部位不固定,輕者間歇性隱痛或鈍痛、嚴重者為劇烈絞痛。高脂血癥:主要是脂質在真皮內沉積所引起的黃色瘤和脂質在血管內皮沉積所引起的動脈硬化。盡管高脂血癥可引起黃色瘤,但其發生率并不很高;而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和發展又是一種緩慢漸進的過程。因此在通常情況下,多數患者并無明顯癥狀和異常體征。不少人是由于其他原因進行血液生化檢驗時才發現有血漿脂蛋白水平升高。骨質疏松:最常見的癥狀,以腰背痛多見,占疼痛患者中的70%~80%.疼痛沿脊柱向兩側擴散,仰臥或坐位時疼痛減輕,直立時后伸或久立、久坐時疼痛加劇,彎腰、咳嗽、大便用力時加重。一般骨量丟失12%以上時即可出現骨痛。老年骨質疏松癥時,椎體壓縮變形,脊柱前屈,肌肉疲勞甚至痙攣,產生疼痛。新近胸腰椎壓縮性骨折,亦可產生急性疼痛,相應部位的脊柱棘突可有強烈壓痛及叩擊痛。
糖尿病Ⅰ型糖尿病發病年齡輕,大多<30歲,起病突然,多飲多尿多食消瘦癥狀明顯,血糖水平高,不少患者以酮癥酸中:毒為首發癥狀,血清胰島素和c肽水平低下,ica、iaa或gad抗體可呈陽性。單用口服藥無效,需用胰島素治療。Ⅱ型糖尿病:常見于中老年人,肥胖者發病率高,常可伴有高血壓,血脂異常、動脈硬化等疾病。起病隱襲,早期無任何癥狀,或僅有輕度乏力、口渴,血糖增高不明顯者需做糖耐量試驗才能確診。血清胰島素水平早期正常或增高,晚期低下。慢性胃炎慢性胃炎癥狀無特異性,體征很少,X線檢查一般只有助于排除其他胃部疾病,故確診要靠胃鏡檢查及胃黏膜活組織檢查。在我國有50%~80%患者在胃黏膜中可找到幽門螺桿菌。高脂血癥血漿總膽固醇濃度>5.17mmol/l(200mg/dl)可定為高膽固醇血癥,血漿三酰甘油濃度>2.3mmol/l(200mg/dl)為高三酰甘油血癥。骨質疏松正常為bmd或bmc在正常成人骨密度平均值的1個標準差(sd)之內;骨質減少為bmd或bmc較正常成人骨密度平均值降低1~2.5個標準差;骨質疏松癥為bmd或bmc較正常成人骨密度平均值降低2.5個標準差以上;嚴重骨質疏松癥為bmd或bmc較正常成人骨密度平均值降低2.5個標準差以上并伴有1個或1個以上的脆性骨折。該診斷標準中bmd或bmc可在中軸骨或外周骨骼測定。
慢性病西醫治療糖尿病1、口服藥物治療(1)磺脲類藥物:2型dm患者經飲食控制,運動,降低體重等治療后,療效尚不滿意者均可用磺脲類藥物。因降糖機制主要是刺激胰島素分泌,所以對有一定胰島功能者療效較好。對一些發病年齡較輕,體形不胖的糖尿病患者在早期也有一定療效。但對肥胖者使用磺脲類藥物時,要特別注意飲食控制,使體重逐漸下降,與雙胍類或α-葡萄糖苷酶抑制劑降糖藥聯用較好。下列情況屬禁忌證:一是嚴重肝、腎功能不全;二是合并嚴重感染,創傷及大手術期間,臨時改用胰島素治療;三是糖尿病酮癥、酮癥酸中毒期間,臨時改用胰島素治療;四是糖尿病孕婦,妊娠高血糖對胎兒有致畸形作用,早產、死產發生率高,故應嚴格控制血糖,應把空腹血糖控制在105毫克/分升(5.8毫摩爾/升)以下,餐后2小時血糖控制在120毫克/分升(6.7毫摩爾/升)以下,但控制血糖不宜用口服降糖藥;五是對磺脲類藥物過敏或出現明顯不良反應。(2)雙胍類降糖藥:降血糖的主要機制是增加外周組織對葡萄糖的利用,增加葡萄糖的無氧酵解,減少胃腸道對葡萄糖的吸收,降低體重。①適應證肥胖型2型糖尿病,單用飲食治療效果不滿意者;2型糖尿病單用磺脲類藥物效果不好,可加雙胍類藥物;1型糖尿病用胰島素治療病情不穩定,用雙胍類藥物可減少胰島素劑量;2型糖尿病繼發性失效改用胰島素治療時,可加用雙胍類藥物,能減少胰島素用量。②禁忌證嚴重肝、腎、心、肺疾病,消耗性疾病,營養不良,缺氧性疾病;糖尿病酮癥,酮癥酸中毒;伴有嚴重感染、手術、創傷等應激狀況時暫停雙胍類藥物,改用胰島素治療;妊娠期。③不良反應一是胃腸道反應。最常見、表現為惡心、嘔吐、食欲下降、腹痛、腹瀉,發生率可達20%.為避免這些不良反應,應在餐中、或餐后服藥。二是頭痛、頭暈、金屬味。三是乳酸酸中毒,多見于長期、大量應用降糖靈,伴有肝、腎功能減退,缺氧性疾病,急性感染、胃腸道疾病時,降糖片引起酸中毒的機會較少。(3)α葡萄糖苷酶抑制劑:1型和2型糖尿病均可使用,可以與磺脲類,雙胍類或胰島素聯用。①伏格列波糖餐前即刻口服。②阿卡波糖餐前即刻口服。主要不良反應有:腹痛、腸脹氣、腹瀉、肛門排氣增多。(4)胰島素增敏劑:有增強胰島素作用,改善糖代謝。可以單用,也可用磺脲類,雙胍類或胰島素聯用。有肝臟病或心功能不全者者不宜應用。(5)格列奈類胰島素促分泌劑:①瑞格列奈為快速促胰島素分泌劑,餐前即刻口服,每次主餐時服,不進餐不服。②那格列奈作用類似于瑞格列奈。2、胰島素治療:胰島素制劑有動物胰島素、人胰島素和胰島素類似物。根據作用時間分為短效、中效和長效胰島素,并已制成混合制劑,如諾和靈30r,優泌林70/30.(1)Ⅰ型糖尿病:需要用胰島素治療。非強化治療者每天注射2~3次,強化治療者每日注射3~4次,或用胰島素泵治療。需經常調整劑量。(2)Ⅱ型糖尿病:口服降糖藥失效者先采用聯合治療方式,方法為原用口服降糖藥劑量不變,睡前晚10∶00注射中效胰島素或長效胰島素類似物,一般每隔3天調整1次,目的為空腹血糖降到4.9~8.0毫摩爾/升,無效者停用口服降糖藥,改為每天注射2次胰島素。胰島素治療的最大不良反應為低血糖。3、運動治療:增加體力活動可改善機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降低體重,減少身體脂肪量,增強體力,提高工作能力和生活質量。運動的強度和時間長短應根據病人的總體健康狀況來定,找到適合病人的運動量和病人感興趣的項目。運動形式可多樣,如散步,快步走、健美操、跳舞、打太極拳、跑步、游泳等。4、飲食治療:飲食治療是各種類型糖尿病治療的基礎,一部分輕型糖尿病患者單用飲食治療就可控制病情。慢性胃炎1、消除病因:祛除各種可能致病的因素,如避免進食對胃黏膜有強刺激的飲食及藥品,戒煙忌酒。注意飲食衛生,防止暴飲暴食。積極治療口、鼻、咽部的慢性疾患。加強鍛煉提高身體素質。2、藥物治療:疼痛發作時可用阿托品、普魯本辛、顛茄合劑等。胃酸增高可用ppi質子泵抑制劑如雷貝拉唑、蘭索拉唑、奧美拉唑等,癥狀較輕者可用h2受體阻滯劑如甲氰咪胍、雷尼替丁、氫氧化鋁胺等。胃酸缺乏或無酸者可給予1%稀鹽酸或胃蛋白酶合劑,伴有消化不良者可加用胰酶片、多酶片等助消化藥。胃黏膜活檢發現幽門螺桿菌者加服抗生素治療。膽汁反流明顯者可用胃復安和嗎叮啉以增強胃竇部蠕動,減少膽汁反流。鋁碳酸鎂片、消膽胺、硫糖鋁可與膽汁酸結合、減輕癥狀。高脂血癥1、控制理想體重:許多流行病學資料顯示,肥胖人群的平均血漿膽固醇和三酰甘油水平顯著高于同齡的非肥胖者。除了體重指數(bmi)與血脂水平呈明顯正相關外,身體脂肪的分布也與血漿脂蛋白水平關系密切。一般來說,中心型肥胖者更容易發生高脂血癥。肥胖者的體重減輕后,血脂紊亂亦可恢復正常。2、運動鍛煉:體育運動不但可以增強心肺功能、改善胰島素抵抗和葡萄糖耐量,而且還可減輕體重、降低血漿三酰甘油和膽固醇水平,升高hdl膽固醇水平。為了達到安全有效的目的,進行運動鍛煉時應注意以下事項:(1)運動強度:通常以運動后的心率水平來衡量運動量的大小,適宜的運動強度一般是運動后的心率控制在個人最大心率的80%左右。運動形式以中速步行、慢跑、游泳、跳繩、做健身操、騎自行車等有氧活動為宜。(2)運動持續時間:每次運動開始之前,應先進行5~10min的預備活動,使心率逐漸達到上述水平,然后維持20~30分鐘。運動完后最好再進行5~10min的放松活動。每周至少活動3~4次。(3)運動時應注意安全保護。3、戒煙:吸煙可升高血漿膽固醇和三酰甘油水平,降低hdl-膽固醇水平。停止吸煙1年,血漿hdl-膽固醇可上升至不吸煙者的水平,冠心病的危險程度可降低50%,甚至接近于不吸煙者。4、飲食治療:飲食結構可直接影響血脂水平的高低。血漿膽固醇水平易受飲食中膽固醇攝入量的影響,進食大量的飽和脂肪酸也可增加膽固醇的合成。通常,肉食、蛋及乳制品等食物(特別是蛋黃和動物內臟)中的膽固醇和飽和脂肪酸含量較多,應限量進食。食用油應以植物油為主,每人每天用量以25~30g為宜。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癥患者應嚴格限制食物中的膽固醇和脂肪酸攝入。5、藥物治療:以降低血清總膽固醇和ldl膽固醇為主的有他汀類和樹脂類。以降低血清三酰甘油為主的藥物有貝特類和煙酸類。6、重度血脂異常的非藥物治療:部分血脂異常的患者通過調整飲食和改善生活方式均可以達到比較理想的血脂調節效果,有極少數患者血脂水平非常高,多見于有基因遺傳異常的患者,可以通過血漿凈化治療、外科治療。基因治療在未來有可能攻克頑固性遺傳性的血脂異常。骨質疏松1、運動:在成年,多種類型的運動有助于骨量的維持。絕經期婦女每周堅持3小時的運動,總體鈣增加。但是運動過度致閉經者,骨量丟失反而加快。運動還能提高靈敏度以及平衡能力,鼓勵骨質疏松癥患者盡可能的多活動。2、營養:良好的營養對于預防骨質疏松癥具有重要意義,包括足量的鈣、維生素D、維生素C以及蛋白質。從兒童時期起,日常飲食應有足夠的鈣攝入,鈣影響骨峰值的獲得。歐美學者們主張鈣攝入量成人為800~1,000mg,絕經后婦女每天 1,000~1,500mg,65歲以后男性以及其他具有骨質疏松癥危險因素的患者,推薦鈣的攝入量為1500mg/天。維生素D的攝入量為400~800u/天。3、預防摔跤:應盡量減少骨質疏松癥患者摔倒幾率,以減少髖骨骨折以及colles骨折。4、藥物治療:有效的藥物治療能阻止和治療骨質疏松癥,包括雌激素代替療法、降鈣素、選擇性雌激素受體調節劑以及二磷酸鹽,這些藥物可以阻止骨吸收但對骨形成的作用特別小。用于治療和阻止骨質疏松癥發展的藥物分為兩大類,第一類為抑制骨吸收藥,包括鈣劑、維生素D及活性維生素D、降鈣素、二磷酸鹽、雌激素以及異黃酮;第二類為促進骨性成藥,包括氟化物、合成類固醇、甲狀旁腺激素以及異黃酮。慢性病中醫治療詳細療法參考具體疾病。
1、主觀感覺異常,注意力轉向自身健康人精力集中于工作或學習,心理活動經常指向外界客觀事物。人患病后,注意力轉向自身,感覺異常敏銳,甚至對自己的心跳、呼吸、胃腸蠕動的聲音都能聽到,心中總想著自己的病,而對其他事物很少關心,這容易被別人誤解為自私或冷漠。2、心境不佳,情緒不穩生病屬于負性刺激,勢必影響病人的情緒,形成不良的心境,容易看什么都不順眼,好生閑氣,好發脾氣,給人以不近人情的感覺。病情越重,病程越長,這種異常情緒反應越嚴重。這種消極情緒,不僅容易被人誤解,使人不愿意接近,而且還不利于病體康復。3、被動依賴,情感脆弱由于不斷受到親人的關懷與照顧,病人會變得被動、依賴性增強,本來自己可以做的事情也不愿意動手;情感變得脆弱,甚至幼稚,像個孩子似的,總希望親友多照顧、多探視、多關心自己。4、多疑、神經過敏病人往往會變得神經過敏,疑慮重重,聽人低聲談話,就以為是談自己的病,對醫護人員和親友的好言相勸也常半信半疑,甚至無端懷疑醫護人員給自己開錯了藥、打錯了針。這種異常心理不僅會對醫患關系起破壞作用,也不利于病人安心養病。5、緊張、焦慮、恐怖許多病人入院后會感到緊張,特別是看到周圍的病人死亡時,會產生恐懼心理,怕疼痛、怕開刀、怕變殘、怕死亡。這種心理對康復極為不利,會削弱病人的主觀能動性,使機體免疫力降低。6、醫護人員及家屬應多安慰、多鼓勵、多做過細的思想工作,使病人振作精神,正確對待疾病。
1、保持精神愉快:精神抑郁或過度緊張和疲勞,容易造成幽門括約肌功能紊亂,膽汁返流而發生慢性胃炎。2、煙草中的有害成分能促使胃酸分泌增加,對胃粘膜產生有害的刺激作用,過量吸煙會引起膽汁返流。過量飲酒或長期飲用烈性酒能使胃粘膜充血、水腫、甚至糜爛,慢性胃炎發生率明顯增高。應戒煙忌酒。3、慎用、忌用對胃粘膜有損傷的藥物。此類藥物長期濫用會使胃粘膜受到損傷,從而引起慢性胃炎及潰瘍。4、積極治療口咽部感染灶,勿將痰液、鼻涕等帶菌分泌物吞咽入胃導致慢性胃炎。5、過酸、過辣等刺激性食物及生冷不易消化的食物應盡量避免,飲食時要細嚼慢咽,使食物充分與唾液混合,有利于消化和減少胃部的刺激。飲食宜按時定量、營養豐富、含維生素A、b、c多的食物。忌服濃茶、濃咖啡等有刺激性的飲料。
擅長:慢性病、躁狂癥、情感障礙、溝通障礙、人格障礙、神經衰弱
擅長:肝硬化、慢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消化系統疾病、癌、慢性腹瀉
擅長:支氣管擴張、肺癌、肺炎、頭痛、肺結核、肺栓塞
擅長:神經損傷、萎縮性胃炎、腸道感染、三尖瓣反流、低鈣血癥、腎性高血壓
擅長:支氣管擴張、肺癌、呼吸系統疾病、肺結核、感冒、慢阻肺
谷類過度精加工導致B族維生素、礦物質和膳食纖維損失增多。這些都增加了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發病風險。因此,堅持谷類為主可以避免高能量、高脂肪和低碳水化合物膳食對健康不利影響的需要。
在各種嗨皮的新年聚會期間,最不痛快的就是慢性病患者了。這不能吃,那不能喝,玩也不能好好玩!慢性病人,真的只能宅在家嗎?還讓不讓慢性病人過春節啦?
怎樣看待終身服藥?
本文由第三方提供,內容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僅供參考。
良好的生活方式是健康的基礎。
肉油鹽食用過量致近1/5人口罹患慢性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