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前身是中國協和醫學院第二臨床學院,1953年10月,總后方勤務部衛生部決定將“中國協和醫學院第二臨床學院”改為“軍委直屬機關醫院”。1954年7月,總后方勤務部衛生部將“軍委直屬機關醫院”改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0一醫院”。1957年6月,國防部批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0一醫院”番號撤銷,改稱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軍醫進修學院是以解放軍總醫院為依托建設和發展起來的,始建于1958年11月,1962年停辦。1979年6月,經中央軍委批準恢復軍醫進修學院。1986年9月批準正式列入全軍院校編制序號。2004年全軍整編將三0四醫院更名為三0四臨床部,對外稱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附屬醫院,列入解放軍總醫院編制序列。
解放軍總醫院是全軍規模最大的綜合性醫院,集醫療、保健、教學、科研于一體,是國家重要保健基地之一,負責中央、軍委和總部的醫療保健工作,承擔全軍各軍區、軍兵種疑難病的診治,醫院同時也收治來自全國的地方病人。
解放軍總醫院共展開床位4400余張,其中院本部3400余張,三0四臨床部1000余張。醫院設置165個臨床、醫技科室,163個護理單元,其中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骨科、老年醫學等6個國家級重點學科,1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1個國家中西醫結合老年病重點學科。另有科技部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個,全軍醫學重點實驗室8個,北京市重點實驗室6個,全軍醫學專科中心和研究所33個。
解放軍總醫院擁有先進的醫療、科研儀器,有正電子發射計算機斷層成像儀(PET)、含3.0T在內的不同類型的核磁共振、含64排在內的螺旋CT、體外震波碎石機、含3100在內的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機、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儀、治療用直線加速器、X刀、電鏡、ECT、激光聚焦顯微鏡、流式細胞儀、準分子激光儀等國際一流的醫療設備19702余件,價值百萬以上醫療設備316余臺,總價值26億元人民幣以上。雄厚的技術力量和先進的診療手段,促進了醫院技術水平和醫療質量的不斷提高,臨床初診與確診符合率達99.36%,危重病搶救成功率達98.84%,患者滿意率達97.38%。2008年門診量408萬人次,日均門診量1.1萬人次,收容病人14萬人次,開展各種手術6.8萬例。同時,醫院每年開展250多項新業務、新技術,形成了明顯的技術特色和優勢,使許多疑難病得到有效診治,許多復雜手術和重大搶救獲得成功,一些診斷治療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解放軍總醫院醫院位于北京市復興路28號院,占地面積118.8萬平方米,建筑面積110.07萬平方米。
解放軍總醫院醫院技術力量雄厚,有專業技術人員4000多名,其中:高級專業技術職務人員859名,中國工程院院院士6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貼281名,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2名,獲南丁格爾獎2人,現有國家級學會主任委員19人,候任主任委員7人,副主任委員9人,全軍醫學科委會各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19人,副主任委員36人。既有一批知識淵博、造詣精深、譽名中外的老專家,又有一批經驗豐富、素質優良、具有突出專科特長的中年技術骨干,還有一大批基礎理論扎實、勇于開拓進取、在專業技術領域脫穎而出的后起之秀。
軍醫進修學院是一所以繼續醫學教育為基礎、臨床醫學研究生教育為主體的新型院校,是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首批批準具有博士、碩士學位授予權的單位之一,為全軍培養高層次臨床醫學人才。1996年被批準為臨床醫學博士后流動站;2000年被批準為口腔醫學博士后流動站;1998年被批準為全國首批開展臨床醫學博士、碩士專業學位試點單位。35個 學科專業招收博士研究生,45個學科專業招收碩士研究生。現有博士研究生導師184名、碩士研究生導師293名,在校博士研究生270余名,碩士研究生390余名,年招收進修生1000余名 。
解放軍總醫院具有良好的科研條件,2009年全院承擔各級別科研課題740余項,在研經費3.1億元。醫院共獲得省部級以上科技成果獎勵1300余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6項,二等獎20項,國家發明獎2項。近5年獲獲北京市科學技術獎21項(一等獎4項,二等獎13項,三等獎4項),獲軍隊獎172項(科技進步獎52項,醫療成果獎120項)。2008年國內論文總數在全國醫療機構中排名第一(3056篇),國內論文被引次數在全國醫療機構中排名第一(10214次),MEDLINE收錄論文數在全國醫療機構中排名第二(307篇),SCI收錄論文數在全國醫療機構中排名第十一(122篇)。醫院主辦的《軍醫進修學院學報》,編輯出版的《中國醫院感染學雜志》、《中華肝膽外科雜志》、《中國醫學影像學雜志》、《中國激光醫學雜志》14種被列為國家核心期刊。
解放軍總醫院與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醫學院校、醫療科研單位開展了廣泛的學術交流和技術合作,每年有700多名技術人員出國進修和技術合作,有400多名國外專家來院訪問、講學。先后聘請了200余名國外著名學者擔任名譽教授和技術顧問。
解放軍總醫院醫院經過57年的建設,已發展成為技術人才密集、臨床學科齊全、儀器設備先進、整體醫療水平較高,在國內外享有較高聲譽的現代化醫院 ,被評為全國百佳醫院、全國百姓放心醫院。醫院通過了總后勤部衛生部組織的“三級甲等”醫院評審,被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世界衛生組織、國家衛生部評為“模范愛嬰醫院”。還是全軍計劃生育、優生優育技術中心。醫院始終堅持為部隊服務的方向,保證軍隊傷病員優先就診、住院,連續十年被評為全軍為部隊服務工作先進醫院。
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和總部首長對解放軍總醫院十分關心,寄予厚望。1992年7月7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江澤民為總醫院題詞“建設第一流的解放軍總醫院,為提高部隊戰斗力服務”。之后又為我院書寫院名、院報等題詞,為醫院建設發展給予極大關心和鼓舞,全院同志不辱使命,牢記囑托,始終堅持以病人為中心的服務宗旨,堅持姓軍為兵的辦院方向,堅持質量第一,病人第一,安全第一的服務理念,敬業愛崗、熱忱服務、精益求精、創新發展,盡早把醫院建設成醫德、醫術兼優,人才、成果兩旺,理、工、醫緊密結合,醫、教、研協調發展的國際一流的研究型醫院。
行車路線 :
行車路線(外地患者):火車站路線:從北京站出發,乘地鐵2號線在復興門換乘地鐵1號線,在五棵松下車,步行至醫院;從北京西站出發,乘373路在五棵松橋東下車,步行至醫院;
電話 :
010-66939114(查號),010-68182255/66887329(總機),010-66939344(語音門診查詢)
解放軍總醫院心血管內科成立于1954年,為解放軍總醫院重點科室,心血管內科專業博士和碩士學位授權點,臨床醫學博士后流動站。2006年經總后勤部批準成立解放軍心血管病研究所,2008年被評為北京市重點學科。
心血管內科具有光榮的傳統和輝煌的成績,科室內專家長期擔負黨和國家、軍隊領導人的醫療保健任務。心血管內科在國內最早開展心電圖學的研究,率先開展冠脈疾病介入治療、主動脈瘤和夾層的帶膜支架治療、三腔起搏器心臟再同步化治療,國內首次進行肺動脈瓣狹窄的球囊擴張術,超聲心肌聲學造影等技術。曾榮立集體三等功一次。
心血管內科由心內科一病區、二病區、重癥監護病房(CCU)、師干病房、心電圖室、心臟超聲檢查室、實驗室及門診八個部分組成,床位近130張。擁有大型醫療設備價值達5000余萬元,新引進了先進的心血管數字減影系統、血管內超聲系統(IVUS)、光相干冠脈成像系統(OCT),CARTO心電生理研究系統,彩色多普勒心臟超聲儀、12導聯心電記錄分析儀、多功能監護系統。基礎實驗室配置超凈臺細胞培養箱、分子生物學實驗室、AXON700B膜片鉗細胞電生理系統、倒置顯微鏡、深低溫冰箱(-82°℃)等實驗設備,總價值達300余萬元。先進的臨床診療和基礎研究設備為各類心血管疾病的診治提供了完善的平臺。
心血管專業人才是科室發展的基礎,現有工作人員141名,其中教授/主任醫師6名、副教授/副主任醫師17名、博士生導師5名、碩士生導師6名。各專業組學術帶頭人均曾在國外著名心血管研究機構深造,80%醫療技術人員具有碩士及以上學位。過去5年中已完成省部級課題15項(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項),目前在研省部級課題20項,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5項,國家科技部國外合作項目2項,共獲得科研經費271萬元。過去5年中醫療成果獲省部級二等獎以上6項,發表科技論文375篇,出版專著20部。每年組織“冠脈內超聲引導下復雜冠脈疾病介入治療研討會”、“先天性病介入治療”,定期請國際知名專家講課及手術演示,為國內同行提供了交流平臺。
心血管內科作為軍隊最高級別醫院的心血管內科,心血管內科具有全面的診療手段和豐富的診療經驗。每年不僅負責接收全軍疑難心血管疾病患者在診治,而且為各類心血管疾病的普通患者提供優質診療服務。每年門診量64000人次,收治4500人次,并不斷增加。心血管疾病診治水平達到國內大型綜合醫院心血管內科前列,其中急性心肌梗死搶救成功率達93%。
近年新開展了IVUS及OCT引導下復雜冠狀動脈疾病的介入治療、新型藥物支架治療冠心病、帶膜支架治療冠狀動脈破裂、肺動脈狹窄介入治療、心臟再同步化治療、慢性心房纖顫電隔離術、心臟及外周動脈閉塞疾病的干細胞治療等新技術。發揮綜合醫院各專業科室的協同優勢,開展了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間隔穿孔的聯合介入治療、腎功能衰竭患者的冠脈介入治療等復雜病例的診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心內科主任暨學科帶頭人陳韻岱教授,為全國著名中青年心血管病專家,北京市冠心病重點學科主要專家之一,中華醫學會北京分會中青年心血管病學組委員、中華中西醫結合學術委員會委員、中華醫學會北京分會朝陽區事故鑒定委員會委員,《中華心血管病雜志》、《中華醫學雜志英文版》、《心肺血管病雜志》特邀審稿人,《中國介入心臟病學雜志》編委,從事心血管內科工作多年,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和很強的科研能力,負責多項國家及北京市課題,在復雜冠脈疾病介入治療方面有很深造詣。
心血管內科為保持在心血管領域的先進地位,在陳韻岱教授的帶領下,全科上下瞄準國際心血管領域的前沿,積極探索新診療技術的應用,力爭將心內科建成國內一流心血管病中心。
心血管內科醫療特色:
1.冠心病介入檢查和治療:冠狀動脈造影,PTCA及支架植入治療冠心病已達國內先進水平,其適應癥的掌握和冠心病復雜病變的介入治療的效果已達國內領先水平。
2.假性動脈瘤、夾層動脈瘤、腹主動脈瘤原來只有外科手術才能治療且危險性大、療效欠佳的疾病,目前可以通過帶膜支架介入治療就可治愈且危險性小、療效佳,此項技術目前國內僅有2-3家醫院開展,且只有北京301醫院做的例數最多,此項技術已達到國外先進水平、國內領先水平。北京301醫院心內科于1996年開始研究用人造血管覆蓋支架治療主動脈瘤。過去動脈瘤需開刀手術,現在只需切開腹主動脈,送入覆蓋人造血管的支架,便可封閉動脈瘤,并發癥少、恢復快、安全。到目前為止,已經做各種動脈瘤近40例,其中有腹主動脈瘤30余例、胸主動脈瘤6例、外傷性動脈損傷3例,達到國際和國內先進水平。
3.外周血管疾病(如:多發性大動脈炎、閉塞性周圍動脈硬化癥、頸總動脈狹窄、鎖骨下動脈狹窄、主動脈縮窄、布卡氏綜合征、血管疾病引起的男性病如陽痿等)的介入治療已達國外先進水平,特別是國產支架介入治療已達國內領先水平。
4. 電生理與射頻消融術:室上性心動過速射頻消融治療已達國內先進水平、治愈了全國首例Mahaim纖維合并室上速患者,并對其電生理機制進行了分析;全國首例藍狀電極標測及冷凝式射頻消融技術的應用,治愈了罕見的左室流出道室速患者,心房顫動和室性心動過速的射頻消融治療已達國內先進水平。
5. 心臟起搏治療:完成永久性心臟起搏器植入術近百例,成功植入AAI、VVI、VDD、DDD、ICD型起搏器,達到國內先進水平專門從事心臟起搏器治療技術。
6. 先心病及瓣膜病的介入治療:房間隔缺損、動脈導管未閉、室間隔缺損介入封堵治療已達國內領先水平。風心病二尖瓣狹窄、先心病肺動脈瓣狹窄的球囊擴張也已達國內先進水平。經導管蘑菇雙傘封堵房缺35例,其中大房缺(>30mm)15例;經導管蘑菇雙盤封堵動脈導管未閉32例,其中巨大動脈導管未閉(>11mm)1例(國內首例);經導管金屬擴張器擴張二尖瓣狹窄(國內首創)。
心血管內科教學情況
編寫《心血管病診治進展》等教材,每年冠心病、心律失常、先心病、起搏器、超聲心動、心電圖等各專科組都進行系統講座。
心血管內科科研情況
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獲軍隊科技進步三等獎3項;獲軍隊醫療成果三等獎4項。近5年發表專著及論文情況:出版專著5部,國內核心期刊文章122篇,國外期刊文章6篇,會議文章95篇。
心血管內科目前科研課題項目:
全軍十五重點課題:缺血型心肌病綜合治療的前瞻性研究50萬
國家一類新藥臨床試驗:前尿激酶治療急性心肌梗塞的多中心臨床試驗350萬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項
儀器設備:
心內科醫療儀器設備總價值1700多萬元,其中萬元以上設備15臺。包括心血管造影機(Philips V3000) 700余萬元;中心監護系統 600多萬元;超聲心動圖儀 200多萬元;主動脈內球囊反搏機 60萬。還有國際領先的超聲心動圖儀,活動平板儀,動態心電圖儀,12導同步心電圖等。
消化內科目前共有在職人員94名,高級職稱18名,中級職稱20人。科主任一名,副主任4名,護士長4名。全科醫師編制47人,護士76名。全科床位160張,分為5個病區,包括胃腸、肝病、胰膽、功能性消化病、內鏡微創介入治療等亞專科。每年平均收治住院病人約3500例次。
消化門診常年配有高、中級職稱人員出門診,每天平均3人次以上專家門診。專科年門診量平均15萬例次以上。消化科內鏡中心設有操作間15個,分成診斷中心和治療中心,實現每人一次完整內鏡消毒,每3個月進行消毒質量檢測一次;無痛內鏡實現內鏡檢查無恐懼、無痛苦,基本是在睡眠中完成內鏡檢查,在國內首先實現了內鏡檢查的人性化服務、深受病友歡迎。內鏡中心設備資產約9000萬元,如中國第一臺共聚焦激光顯微內鏡、內鏡下激光治療儀、經口電子子鏡、Spyglass膽管檢查系統等,總體居國內領先、國際先進,常規進行胃、腸鏡,胰、膽管造影等檢查及數十項國內先進或領先的內鏡治療,每年內鏡診治2萬余例次。消化實驗室設有細胞培養、分子生物學、分子病理、生化等研究室。科室1984年被批準為消化內科碩士學位授權點,2000年被批準為消化內科博士學位授權點,現有博士生導師4名,碩士生導師2名。消化科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全軍消化內科中心,北京市重點學科,亞太消化內鏡培訓中心等。
消化內科醫療特色
具備國內先進水平的醫療優勢特色項目包括:
1、疑難病診治:解放軍總醫院是全軍和北京市最大的綜合性醫院,承擔全軍各大軍區、軍兵種和全國各地疑難病的診治。消化科作為內科系統主要科室之一,在長期臨床實踐中積累了大量豐富的臨床經驗,診治了許多國內外罕見病及少見病。對多種疑難病例的診治形成成熟的診斷思路和治療方法。
2、急性重癥胰腺炎:每年收治重癥胰腺炎病人數十例,總結出成熟的治療方案,有效預防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胰腺膿腫、胰性腦病、感染性休克等嚴重并發癥,搶救成功率在90%以上,居國際先進水平。
3、消化道腫瘤診治:利用內鏡染色技術、NBI、共聚焦內鏡、放大內鏡、超聲內鏡等先進手段,明顯提高消化道早癌的診斷率,國內首先開展內鏡下粘膜剝離術(ESD)切除早癌或癌前病變,已數百例;還有獨特的光動力治療難以內鏡切除的消化道早癌等內鏡下治療技術,減少了手術創傷和費用、或無法進行耐受內鏡治療的病例。對于進展期腫瘤患者,術后進行個體化方案化療,有效控制腫瘤復發和轉移,明顯延長了患者的生存時間,提高了生活質量。
4、胃食管反流病治療:率先在國內開展胃鏡下腔內折疊術治療胃食管反流病,具有創傷小、手術效果可以在術后進行反復修改等優點,顯著優于外科和腹腔鏡下手術。控制食管炎、反酸、燒心等癥狀的總有效率達80%以上,處于國內領先和國際先進水平。
5、消化道狹窄內鏡治療:食管良惡性狹窄臨床較常見,消化內科開展了食管狹窄的硬式及球囊擴張、金屬支架置入、鈥激光切割,局部醋酸去炎松注射等治療技術,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其中,鈥激光的應用具有特色,可以對良性狹窄進行切割,對惡性狹窄進行汽化,對支架置入后再狹窄還可再通。消化內科在國內率先開展擴張加局部醋酸去炎松注射治療難治性良性狹窄,明顯改善治療效果。
6、胃石內鏡下微爆破:是一項自主研發的內鏡治療技術,于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開始,采用激光引爆微爆破碎石技術治療胃石癥(也適用于病史長,體積大的胃石),已治療400余例,治愈率達100%。患者痛苦小,費用低,門診即可進行治療,深受廣大患者的歡迎。
7、消化道大出血內鏡下治療:
1)靜脈曲張性出血:開展內鏡下治療門脈高壓引起的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近20年,總體居國內領先水平。每年進行食管靜脈曲張硬化治療數百人次,胃底靜脈曲張組織膠注射治療數十例,套扎治療一百余例。急診出血搶救成功率達95%以上。對原發性肝癌合并食管胃靜脈曲張大出血的患者也進行積極的食管胃靜脈曲張大出血內鏡下硬化和組織膠注射治療,已經取得較好的療效,一大批這樣的病人從這種積極的治療措施中受益,明顯延長了生命。
2)非靜脈曲張性出血:每年收治急性大出血病例數十例,針對出血灶的性質、部位、大小、血管直徑,選擇注射、射頻、電凝、套扎、氬氣凝固止血方法,使98%以上病人的病情得到滿意控制,配合藥物治療,并幫助其調整生活飲食習慣,明顯減少了復發出血率。
8、胰膽疾病內鏡下治療:開展內鏡下胰膽疾病診治近20年,目前開展逆行胰膽管造影、乳頭切開、取石、支架置入等系列操作。開展經皮經肝和經乳頭膽道對接技術進行膽道支架置入術,有效解除膽道惡性梗阻病人的黃疸,技術居國內領先水平。
9、超聲及超聲內鏡:超聲引導下進行縱隔、胰腺、肝臟穿刺,為明確診斷、指導治療提供了可靠依據。超聲引導下經皮經肝膽道穿刺行膽汁內外引流,為膽管癌患者提供了手術機會,并可明顯提高晚期病人的生活質量。技術達國內領先水平。超聲引導下縱膈腫物穿刺活檢術、超聲與內鏡聯合治療疑難性梗阻性黃疸雙雙被評為院技術創新項目。超聲內鏡檢查明顯提高了粘膜下腫物、粘膜早癌、胰腺微小占位的診斷率,胰膽管超聲內鏡檢查有助于鑒別良惡性病變及病變浸潤范圍。
10.小腸疾病內鏡診治:解放軍總醫院消化科在國內率先引進了膠囊內鏡、雙氣囊電子小腸鏡,2008年首先開展單氣囊小腸鏡的檢查和治療。氣囊電子小腸鏡在臨床投入使用后,已使很多小腸疾患患者得到了確診和治療,目前已可在內鏡下開展小腸出血止血治療、小腸腫瘤內鏡下治療、小腸息肉內鏡下切除等,小腸疾病的診治已取得突破進展。
11、放射性腸炎出血治療
創新開展內鏡下激光治療放射性腸炎,使這一長期未解決的‘頑癥’治療上取得了新的突破。
12、胃腸動力:于1997年成立解放軍總醫院胃腸動力研究中心,開展的項目包括◆食管測壓(適應癥:上食管括約肌功能紊亂、賁門失弛緩癥、彌漫性食管痙攣、胃食管反流病、食管運動功能障礙);◆直腸肛管測壓(適應癥:習慣性便秘、盆底肌痙攣綜合征、直腸肛門運動功能失調、便失禁);◆24小時PH監測(適應癥:胃食管反流病、慢性萎性胃炎的胃液pH觀察、胃泌酸功能亢進、哮喘的鑒別診斷、非心源性胸痛);◆胃電圖(適應癥: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胃電節律紊亂綜合征、消化性潰瘍);◆膽汁檢測(適應癥:十二指腸-胃反流和十二指腸-胃-食管反流性疾病)。以上檢查填補了內窺鏡的空白,使消化道功能得到正確評估。
12、新藥研究:是國家首批臨床藥理基地之一,承擔國際、國內消化系統多種新藥的臨床試驗。臨床試驗質量在本領域享有很高的聲譽。
消化內科臨床特點
1. 消化系疑難病,2.功能性胃腸病及胰腺疾病,3.治療ERCP及內鏡新技術。
消化內科主要研究方向
功能性胃腸病臨床及基礎研究,消化內鏡診療新技術的研究。先后承擔973重大專項分課題、國家自然基金、軍隊重大專項及科技攻關、衛生部行業重大專項等課題。主編出版專著及視聽教材6部;發表論文200余篇,國際大會英文報告多次。第一完成人獲軍隊科技進步獎、醫療成果獎、教學成果獎4項。
主要學術創新點:
國內首先開展的工作有體表小腸電檢測方法、腸易激綜合征肥大細胞的研究、軍人功能性胃腸病流行病學研究、胃食管反流病內鏡治療、膽道NBI檢查術、慢性闌尾炎腔內超聲檢查術、經口電子膽道鏡及膽管結石激光碎石術、經胃鏡腹腔鏡檢查NOTES(動物試驗)等。
學術任職:中華消化病學分會侯任主任委員、中國癌癥基金會全國消化道腫瘤防治協作組副組長、中華消化內鏡學分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醫師協會消化醫師分會副會長、北京市消化學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醫藥生物技術協會組織生物樣本庫分會常務委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同行評議專家、國家衛生部內鏡專業技術考評委員會專家、中國熒光共聚焦內鏡俱樂部主任、中國NOTES俱樂部主任、2008北京奧運會國家隊醫療專家等。
胃腸病學和肝病學雜志共同主編、中華消化雜志副總編、中華消化內鏡雜志副主編、中國消化內鏡雜志副主編、Journal of Digestive Diseases 等編委、世界華人消化雜志編委、中華胰腺病學雜志編委等多個雜志、英文版中華醫學雜志審稿人等。
消化內科醫學教育
消化內科每年招收專業學位、科學學位博士研究生2-3名,碩士研究生多名,博士后2-4名。每年招收約40-60名來自全國地市級以上醫院的專科醫師進修臨床或內鏡技術。另有實習生、輪轉生、基金班學員若干名。每周安排英文教學查房、消化內科高級職稱醫療查房、科室中級職稱以上人員英文講課等。每年對各級醫師進行量化考評,對高年資主治醫師進行定向培訓,做到科有特色,人有專長。
科學研究
在保證出色完成臨床工作的同時,科室側重于以下方面的研究: 1.功能性胃腸疾病發病機制及診療新技術;2. 內鏡診療新技術;3. 消化道腫瘤發病機制及診治新技術。現承擔國家、衛生部、軍隊、北京市等研究課題及基金30余項。
學術交流
十余年來,消化科每年組織舉辦全國消化疾病及內鏡學術會議,以“北京消化-內鏡節”為代表組織召開國際性消化及內鏡學術大會,在國內外具有一定的影響。每年多人參加國際學術交流及會議、出國研修,參加全國各種學術會議、專題報告、特約報告、內鏡示范表演等。每年接待來自國內外的參觀專家和領導數百人。
儀器設備
消化內科儀器設備先進,總體居國內一流,內鏡中心國內領先、居國際先進水平。具有先進的內鏡主機20臺、各種電子內鏡100余條、操作間15個,配置有先進的無痛內鏡復蘇室、內鏡清洗消毒中心、VIP操作間、二個先進的X線室、超聲內鏡室、腹腔鏡室、激光治療機等。美國Sandhill 24小時食管、胃PH監測及食管、胃腸動力監測系統,Bilitec-2000檢測儀,基因擴增儀、質譜儀,低溫離心儀等大型儀器設備。設備資產約9000萬元。
老年消化內科作為國家重點學科老年醫學的分支學科。現有正高職稱4人,副高級職稱6人。
1981年獲得老年醫學碩士學位授權,1990年獲得老年醫學博士學位授權。科室現有研究生導師4人,其中博士生導師2人,碩士生導師2人。
老年消化內科承擔消化系統常見病和疑難病的醫療保健工作。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在老年消化系統疑難病診治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在國內擁有較高的知名度。在老年消化系腫瘤早期診斷和綜合治療,酸相關性疾病和胃腸動力疾病、老年腸道血管病變診治方面有較為鮮明的特色。
老年消化內科醫療特色
重視消化系統腫瘤的早期診斷和綜合治療。致力于癌前期病變研究。早期胃癌檢出率為53%,5年生存率達95%以上。老年早期雙原發癌早期診斷率50%,首癌五年生存率88.6%,次癌五年生存率53.8%。在肝癌綜合治療方面,通過多學科協作,使老年肝癌3年生存率達32%。消化系腫瘤診斷和綜合治療方面,與相關科室密切配合,積極開展內鏡治療、介入治療等微創治療技術。并嘗試除手術治療和中藥治療外,生物調節及靶向治療,化療及增敏治療,放射治療等。
作為老年消化專科,根據老齡人群消化系疾病的特點,開展臨床研究工作。在國內較早地開展了系統性的老年胃食管反流病、NSAIDs與胃腸道粘膜損傷、老年胃腸動力學的臨床診治研究。并率先開展了老年人幽門螺桿菌感染根除評價的臨床研究。注重老年人腸道缺血引發的急、慢性腹痛的臨床救治,在老年腸道血管病變診治方面特色鮮明。
重視提高消化系統急危重癥救治水平。注重病情變化的預見性,及時制定預案。在肝癌結節破裂出血、上消化道大出血等急癥搶救工作中,根據老年人多器官病變共存的特點,針對專科主要矛盾救治,不放過其他器官病情的微細變化。作到病情預見較準確,搶救工作有序,盡最大可能延長病人生命。
根據醫療器械和材料的改進和發展,在消化系統疾病治療方面,積極采用新藥物、新方法及新技術。科室能夠開展超聲引導肝臟占位病變穿刺,經皮超聲引導膽汁引流術,C13呼氣試驗檢測幽門螺桿菌、24小時食管、胃酸度及膽汁反流監測,食管、直腸肛管壓力測定,十二指腸螺旋管空腸營養,靜脈PICC置管等醫療項目。獲軍隊醫療成果獎2項。
老年消化內科教學情況
培養博士研究生16人,其中已畢業12人,在讀4人。培養碩士研究生22人,其中已畢業17人,在讀5人。培養進修生10余名,輪轉生20余名。
開設國家級繼續教育項目1項(老年腸道血管病變診治新進展);
軍隊級繼續教育項目1項(老年消化疾病新進展)。
兩篇博士論文獲“院優秀博士論文”獎。
老年消化內科科研情況
科研方向為發現胃癌新基因,開展胃癌相關新基因的抗體制備工作。結合軍隊十五課題開展了基因芯片制備,基因蛋白水平表達等工作。與北京市腫瘤研究所合作,應用激光顯微切割、變性高效液相色譜及組織芯片技術研究胃癌及癌前病變多基因表達與微衛星不穩定性。根據基因芯片篩選胃癌相關基因,應用RNAi干擾技術,檢測選定基因對在胃癌發生發展中的作用。
全軍十五重點課題‘胃癌及癌前高危病變分子標志與臨床應用研究’經費50萬元。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胃癌相關新基因GCRG213功能研究’經費19萬元。
總裝備部預研基金課題‘加速器模擬失重對人胃黏膜細胞株生物學特性影響機制研究’經費15萬元。
近年來,科室主編醫學專著2部。在統計源期刊發表論文100余篇。
老年消化內科學術交流
做為中華醫學會老年醫學分會消化學組的組長單位,成功舉辦了三屆消化學組學術會議。
老年消化內科儀器設備
胃腸功能室配備有C13分析儀、膽汁反流測定儀、胃腸動態pH檢測系統等設備,能夠開展呼氣試驗檢測幽門螺桿菌,24小時食管酸、膽汁反流監測,食管、直腸肛管壓力測定等醫療項目。
老年消化實驗室作為老年醫學研究所的一部分,配備有高速離心機、低溫冰箱、二氧化碳培養箱、雜交儀、垂直電泳儀、PCR儀、倒置顯微鏡、紫外分光光度計等。能夠開展免疫組化、原位雜交、細胞培養、PCR擴增、Western Blot、真核轉染、原核表達、RNAi干擾等技術。
呼吸科年門診量在6萬人次左右,年收容住院患者約1200人次左右,疾病種類涵蓋呼吸系統各種常見、疑難和危重癥疾病,住院外地患者比例高達40%以上,疾病種類之廣為國內醫院所罕見,每天均有許多患者遠地慕名前來就診。為保證門診質量,常規門診由該科主治醫師以上出診,包括全日制門診、夜間門診、周末門診和節假日門診,另外每天還有副主任醫師以上專家出診(包括周末門診和節假日門診);現有專病門診2個(變態反應、打鼾及睡眠呼吸障礙),近期還擬開展哮喘、臟器移植相關肺炎和肺癌聯合門診等專病門診。目前全科醫療護理技術人員共58人,其中正高職5人、副高5人、中級職稱22人。
呼吸科醫療特色:呼吸危重癥治療:在國內率先建立呼吸重癥監護病房(RICU),在機械通氣及新技術的應用、多臟器功能不全救治等方面居國內領先地位,在國內率先開展了He-O2混合氣吸入治療重癥哮喘和COPD的研究,均獲得了滿意療效;在國內外率先將死腔內氣體吸出技術用于COPD的治療,并成功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臺具死腔氣體置換技術的智能化呼吸機;在國內首先開展了利用P-V曲線確定最佳PEEP、潮氣量等個體化機械通氣技術和汽化吸入PFC治療ARDS的基礎和臨床研究;曾經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一項和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三項。
呼吸系統感染性疾病診治:確診了我國大陸居民首例艾滋病、飼鸚鵡肺和北京地區首例SARS,率先系統進行了社區獲得性肺炎和醫院獲得性肺炎的流行性病學調查及耐藥機制相關研究,對重癥肺炎、臟器移植相關肺炎尤其是細菌耐藥和抗生素合理應用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救治成功率居國內領先水平;曾獲得北京市科技進步二等獎一項和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二項,已申報2006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
肺癌綜合診治和個體化治療:在國內最早開展有關血清肺癌標志物的相關研究,在國際上率先發現并報道了1條肺癌轉移相關基因 LCRM-1,在國內較早開展了經纖支鏡激光治療肺癌合并大氣道阻塞的工作;結合肺癌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個體化包括化療、放療、生物免疫、局部介入和分子靶向等綜合治療,在保證患者生活質量的前提下通過個體化的綜合治療措施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曾獲得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一項。
胸部疾病介入診治:在國內較早開展了氣管鏡檢查和經氣管鏡激光治療大氣道占位性病變、氣管內支架植入等;目前已擁有氬離子刀、血樸啉光動力治療和內科胸腔鏡等設備,下一步擬引進內科氣管鏡下治療肺大皰技術,可以對氣管支氣管、肺組織和胸腔疾病進行微創介入診斷和治療,在保證治療效果的前提下減少了患者的痛苦。
變態反應性疾病診治:在國內較早設立變態反應門診,應用血清學方法檢查患者過敏原,通過采用包括脫敏治療、全身和局部抗過敏治療等方法診治大量過敏性疾病患者,取得了良好的療效,其中過敏原的篩查為變態反應性疾病患者的診斷、治療提供有力的證據。
睡眠呼吸障礙疾病檢查及治療:在軍內率先開展了睡眠呼吸障礙的診斷和治療研究,有3張睡眠監測床位,目前每天能安排3-5個病人進行睡眠檢查。呼吸科睡眠中心能夠開展多導睡眠圖、初篩檢查、多次小睡實驗、呼吸機治療壓力滴定、睡眠心理評估、阻鼾器治療及藥物治療研究。打鼾及睡眠呼吸障礙門診能夠給患者制定個體化的治療方案及其他診治和咨詢服務。
老年呼吸內科簡介歷史沿革:自南樓臨床部于1985年劃分專科始,呼吸科即組建成立,有3個病區,即南一、南二和南三病區,共有54張床位。因收治對象為軍以上干部,故臨床和科研以老年呼吸病為重點,為國內最早成立的老年呼吸病專科。歷經16年,在院、部黨委的正確領導和大力支持下,經全科人員的共同努力,學科不斷發展,如今專業特色明顯,人才梯隊形成,技術水平和設備條件均已處國內一流水平。現下屬除3個病區外,尚有呼吸監護室、肺功能室、呼吸機室、氣管鏡室和呼吸病實驗室。現配備有先進的呼吸機28臺,自動血氣分析儀3臺,常規肺功能測定儀2臺,纖維支氣管鏡3支。所屬實驗室可開展分子生物學、細菌學、機械通氣的實驗研究以及常用實驗研究。
老年呼吸內科學科情況:多年來主要從事老年呼吸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老年肺炎、老年呼吸衰竭、老年呼衰合并多臟器衰竭以及肺癌的臨床診斷、治療和護理研究,在完成大量日常醫療、護理任務的同時,重視積累和總結經驗,不斷提高水平。10多年來,采用現代機械通氣技術救治不同病因引起的老年呼吸衰竭和多臟器衰竭達500多例次,在通氣支持基礎上加強抗感染、糾正酸堿和電解質紊亂、維持營養、防治并發癥、嚴密呼吸監護、并給予周到、細致的護理等綜合治療措施,使得COPD、老年肺炎等所致嚴重呼吸衰竭、肺因性心跳呼吸驟停復蘇、老年呼衰合并多臟器衰竭等的搶救成功率達國內外先進水平;現代機械通氣的臨床應用,如擴大適應證范圍,打破禁忌證,纖支鏡引導插管、合理應用各種通氣模式,根據老年人特點選擇呼吸機參數,加強營養和護理等方面處國內領先地位,顯著提高了患者的存活率或很大程度上延長了患者的生命。
呼吸科的醫療護理工作得到了國內同行的高度評價,軍委首長和各級領導的贊揚。于1998年"老年呼吸衰竭的救治和機械通氣的臨床應用"獲全軍醫療成果一等獎。此外,在老年肺癌的早期診斷和化學治療、老年哮喘的治療和管理、老年保健和肺康復醫療、重危病人的監護等方面,也能瞄準世界先進技術和發展潮流,追趕國內外迅速發展的方向,結合自己的特點,形成專科特色,達軍內先進水平。
自88年至今,共獲軍隊醫療成果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三等獎8項。軍隊科技成果二等獎2項,三等獎4項。主編出版長篇專著7部,參加撰寫的專著20多部。目前學科的總體水平在國家、軍隊相同學科專業中處于領先地位。
老年呼吸內科專業技術干部情況:醫師系列共19人,其中教授、主任醫師4人(其中博士生導師2人,碩士生導師2人),年齡:60歲以上:1人,45-55歲:2人,45歲:1人,平均51.5歲;副教授或副主任醫師2人,碩士生導師1人,年齡:40歲以上:1人,30-40歲:1人,平均年齡40歲;主治醫師6人,平均年齡31.8歲;醫師5人,平均年齡26.7歲。醫師系列學歷結構:博士2人,碩士8人,大學本科9人。醫技系列6人,其中副主任技師1人,40歲;主管技師4人,平均34.8歲;技師1人。護理系列50人,其中副主任護師1人,主管護師11人,平均年齡35.4歲;護師14人,平均年齡28.7歲;護士24人,平均年齡23.3歲。學歷分布:大學本科2人,大專學歷20人,中專學歷28人。在讀博士生2人,碩士生2人,進修生2人。
老年呼吸內科學科發展方向和目標
1、加強專科特色建設,不斷提高老年呼吸衰竭、多臟器衰竭、危重癥救治的水平。加強對機械通氣新技術、新方法的研究,盡快開展經面罩無創通氣,并將有創通氣和無創通氣緊密結合,縮短老年呼衰病人的機械通氣時間,降低機械通氣的并發癥,進一步提高搶救成功率。使之達國際水平。
2、開展老年呼吸病康復,氣道濕化和霧化吸入治療,氣道廓清和肺容積擴張,老年呼吸病與營養治療、免疫治療,長期氧療等各種呼吸治療新技術新方法的研究和臨床應用的推廣。爭取成為全軍呼吸治療(respiratory care)的中心和培養訓練呼吸治療師的基地,定期舉辦全國、全軍的機械通氣、呼吸治療學習班,并將這些新技術應用于軍隊現職干部和老干部的醫療保健。
3、開展胸腔積液的診斷、鑒別診斷和治療新技術、新方法的研究。建立胸腔穿刺、胸膜活檢、胸腔導管引流和注射藥物治療頑固性胸水的新方法。規范和統一全科肺癌的診治計劃、化療方案等。總結出一套適合老年人的肺癌化療、免疫治療新方案。
解放軍總醫院腎病科成立于1986年,經過近20年的艱苦創業,現已成為集醫療、保健、科研、教學于一體的規模最大的腎病中心之一,在學科規模、技術水平、科研成果和學術地位上,在國內外有較大的優勢、特色和影響。
解放軍總醫院腎病科組成包括專科門診、病房、血液凈化中心及全軍重點實驗室。門診除設普通診室外,設有IgA腎病特色診室、老年腎臟病診室和腎臟病隨訪中心,年門診量超過30000人次。病房分主樓一病區和東病房樓二、三病區,現有床位100余張,年收治病人可達2500人次。每年完成腎穿刺活檢術近1000例,已擁有5000余例豐富的腎活檢病理資源。多年來學科緊密圍繞以IgA腎病及老年腎臟損害為代表的慢性進展性腎病的診治為主要研究方向,創建了國際上最大的IgA腎病臨床病理和中醫辨證數據庫,開展了包括新型免疫抑制劑以及尿激酶聯合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等治療進展期IgA腎病的新方法,研發了“腎樂膠囊”和“腎華片”兩個中成藥,獲得軍隊非標制劑文號、新藥國家發明專利及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藥物臨床批件,并作為中藥優效品種入選國家“十五”科技攻關項目,在全國進行IgA腎病的多中心臨床研究,相關研究已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和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提高了我國最常見的慢性腎病-IgA腎病的知曉率與治療率。血凈中心擁有國際上各種先進的血液凈化設備80臺,能夠開展血液透析、CRRT、血液灌流、血漿置換、人工肝等各種國際上先進的治療項目。在老年腎病的一體化治療及高齡危重病人血液凈化治療方面具有較強優勢。
腎病科的醫護人員始終堅持“以患者為中心,全心全意為傷病員服務”這一宗旨,醫療、保健、教學、科研并舉。護理隊伍多次被評為先進護理單元,她們作為“整體護理模式”的典范曾多次接待全國各地參觀團。
腎病科堅持臨床與基礎相結合的發展方向。腎臟病重點實驗室面積1200平方米,擁有包括細胞生物學、分子生物學、病理學、電生理學等8個研究室,擁有國際上先進的激光顯微切割系統、流式細胞儀、定量PCR儀等大型儀器設備,總值約1200萬元,建立了多項先進的技術平臺, 1997年腎病實驗室成為全軍重點實驗室,2000年被評為全軍重點實驗室的“重中之重”,2001年作為部門開放實驗室被推薦參加了國家重點實驗室的評估。
解放軍總醫院腎科已逐步發展成為一個臨床與基礎相結合,醫、教、研相得益彰的綜合學科。1995年成為全軍腎臟病專科中心,1998年作為三級學科獲博士學位授予點,1999年成為博士后流動站,2005年通過全軍腎臟病研究所的專家評估。近5年來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北京市科學技述一等獎1項,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獲得包括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973”項目、國家科技部“十五”攻關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研究群體”基金以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課題在內的20余項國家級課題。在國內外雜志發表學術論文300余篇,其中代表論著發表在J Am Soc Nephrol、Kidney Int等國際著名期刊30余篇。每年接收軍內外、來自全國各地的研究生、客座研究人員與進修生的培養,現已培養博士后7名,博士22名,碩士11名,進修醫師150余名。
腎病科科室現有醫師系列20人,技術人員10名,護理人員27名。高級專業技術人員10人(正高2人,副高8人),中級13人。有一支專業技藝精良、醫德高尚的專家隊伍和團結和諧、勇于拼搏的優秀中青年人才隊伍。今后學科將密切結合國家社會發展的需求,利用技術與人才優勢,力爭在慢性進展性腎病及老年腎損害防治方面獲得新的突破,更好地為廣大患者服務。
老年腎科科室簡介:南南樓二科、亦稱老年心腎科,現有三個病室45 張床位,設有血透室、心血管生化實驗室、老年腎病實驗室。為二級學科、博士學科。博士生導師1人,碩士生導師1人。
高、中級專業技術人員情況:主任醫師2人,副主任醫師4人,副研究員1人,副主任護師1人。主治醫師4人,主管技師2人,主管護師12人。主要承擔軍以上首長的保健、治療及老年心腎疾病的研究工作,重點發展老年高血壓病及老年腎病專業。
老年腎科醫療特色
老年腎科高血壓病、老年心臟病的診治、心血管活性物質與心血管疾病的相關研究處于國內先進水平,開展了老年冠心病介入治療 (包括冠脈造影、PTCA、支架)、冠脈搭橋術等先進醫療技術;高血壓病峰值前治療學取得良好的應用價值;腎病科是目前國內唯一的,從事老年腎病的臨床診治和研究的老年腎病病房,在老年急慢性腎衰的臨床診斷、治療,尤其在老年腎衰的心血管并發癥的救治以及高齡老年病人的腎替代療法等方面,總結出一套可貴的經驗。老年腎衰的救治以及高齡老年血透3年生存率達到國內先進水平。
老年腎科醫學教育
博士后1名,博士生7名,碩士生8名,基金班學員4名
老年腎科科學研究
1.學科專業科研方向及重點研究領域:
高血壓方面:高血壓的發病機制、分子生物學研究,臨床藥物治療,合并癥的預防;
老年腎病方面:高血壓腎病的防治,老年腎替代療法及腎移植。
2.承擔及完成科研課題情況:
曾強:
心鈉素前體分子內調控在老年原發性高血壓中的意義 國家自然基金面上課題、全軍“九五”青年基金。
心鈉素前體肽在充血性心力衰竭中的變化研究 全軍“十五”面上課題。
劉國樹:
(1)軍隊多地域高血壓調查,藥物干預、分子生物學研究;軍隊干部高血壓藥物干預、隨訪及MMPS多中心研究 軍隊科研基金(2)原發性房顫發生機制探討及最佳處理方案(3)Nibivolol治療肥厚性心肌病效果(4)Lidoflazing和Mioflazing對人類、豚鼠、大鼠缺血心房肌鈣代謝特點及心肌保護作用,自選課題。(5)老年收縮期高血壓病特點及治療措施,中央保健基金。
牟善初:
(1)老年腎及老年腎病診治 國家計委基金(2)老年高血壓腎損害的診治 軍隊科研基金
(3)老年腎功能衰竭的診治 軍隊科研基金
鄭秋甫:利鉀尿肽放免方法建立及高血壓發病中意義的研究 軍隊科研基金
李艷芳 :
(1)心臟β受體與AT1受體的交互作用 軍隊九五面上課題(2)高齡老年人ISH患病率、動態血壓監測及藥物的選擇 中央保健基金
寧兆琪:老年慢性腎功能衰竭、腎間質損傷機制的研究 中央保健基金
張麗萍:MAPK在高血壓心肌肥厚的作用 院青年基金
3.科技成果獎勵、出版專著(主編)、發表學術論文情況
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一項:《血栓素B2、b-keto-PGF12和內皮素放免藥盒研制及其系列應用研究》;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內皮素放免藥盒研制及其應用研究》、《缺氧時肺動脈內皮素與平滑肌相互作用的機制》、《缺血心肌保護及Ca2+代謝特點》;軍隊醫療成果二等獎1項《老年腎功能衰竭的救治與護理》;軍隊科技進步三等獎5項;軍隊醫療成果三等獎3項。
老年腎科學術交流:
老年腎科每兩年舉辦一次全國性中華老年腎病學術會議。
2000年主辦全國老年腎病學術會議(大連)。
2000年承辦國際心血管病會議(北京)。
2001年承辦全國冠心病新近展研討會(哈爾濱)。
2001年承辦全國老年繼發性腎病研討會(武漢)。
科室基本情況
北京301醫院腫瘤內科分為:腫瘤內一科和腫瘤內二科
腫瘤內一科是以腫瘤化療為主的腫瘤綜合治療科室,是國家抗腫瘤藥物臨床試驗機構(GCP中心),國家碩博士學位授權點,科室有高級職稱10人,中級職稱11人。博士生導師2名,碩士生導師3名,進修生導師17名,建科以來培養研究生、進修生數百名。展開床位159張,每年收治患者1.5萬人次,每年門診病人5萬余人次。科室成立20余年來,在積極踐行腫瘤綜合治療的基礎上,融合了全身化療、局部治療、細胞免疫治療、基因治療、分子靶向治療、熱療、腔鏡下的局部治療等一系列腫瘤治療的先進技術和手段,使數十萬患者得到了規范化、專業化、個體化的合理治療,達到了國際及國內一流的臨床治療水平。腫瘤內一科一直以和諧、奉獻、敬業、創新的宗旨發展科室完善科室,發展特色顯著、專業人才薈萃、整體實力雄厚,在軍內外享有很高聲譽。
腫瘤內一科的學科特色
1.腫瘤內一科收治病人來自全國各地、數量多,病種復雜,特別在肺癌、乳腺癌、胃腸道腫瘤、頭頸部腫瘤等實體腫瘤的診治、研究、護理等方面在國內外具有較大的優勢和特色。
2.開展氣管鏡檢查治療及熱灌注化療聯合基因及生物治療技術,致力于復雜疑難腫瘤的診斷救治,尤其是肺癌及神經內分泌腫瘤的診斷及常規化療、分子靶向及生物免疫治療;
3.肺癌多學科協作的綜合診治及耐藥機制的研究位于國內前列,研究成果得到軍內外廣泛認可,分別獲得全軍及北京301醫院醫療成果獎,在北京市8家三級甲等醫院推廣應用,堅持開展肺癌MDT綜合診治查房,已逐漸形成院內專病治療中心并推延至北京多家大型醫院。聯合胸外科、呼吸科、放療科、影像學科、病理科、介入放射、腫瘤內科、生物治療科、中心實驗室、軍事醫學科學院的肺癌多學科協作的綜合診治及耐藥機制的研究位于國內前列。“分子診斷指導小細胞肺癌個體化治療”及“非小細胞肺癌的綜合治療”入選北京301醫院“百病妙訣”。
4.積極診治罕見疑難惡性腫瘤,包括神經內分泌腫瘤及罕見原發部位的淋巴瘤,并獲軍隊醫療成果獎及全國優秀學術論文獎。
5.利用熱療技術,對惡性胸腹水患者采用熱療聯合化療及生物免疫基因治療明顯提高惡性胸腹水的控制效果,研究結果在2012年美國臨床腫瘤年會上獲壁報展示。
6.開展支氣管鏡下局部治療,配備床旁支氣管鏡,行床旁內鏡下治療,提高局部治療效果。與合作科室開展光動力治療、高壓氧治療等多種局部和聯合治療方法;聯合軍事醫學科學院探索開展基因治療及干細胞治療方面的臨床研究。
7.開展乳腺癌的化療、內分泌治療、靶向治療,特別是晚期乳腺癌患者的維持治療,取得了很好的臨床效果,獲得了同行的認可,并結合臨床開展了多項國際和國內臨床試驗,建立乳腺癌數據庫,參與國際及國內多中心臨床研究30余項。病人的隨訪率100%,每周定期舉辦和患者的面對面座談,解決患者治療過程中面臨的困難。聯合乳腺外科、病理科、放療科、放射科等科室定期舉行乳腺癌MDT,指導疑難病例綜合治療方案的制定。
8. 消化道腫瘤也是科室重要的研究方向,將臨床與基礎相結合,在胃腸道及肝膽胰腫瘤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績,每年收治胃腸道腫瘤患者近3000人,參與國際、國內多中心臨床研究20余項。每年至少2次以上與國外胃腸道腫瘤專家面對面交流,討論復雜及疑難病例,學習國外先進治療理念和經驗,學術上向國際水平看齊。每月一次院外合作交流會,取長補短、交流經驗。每周一次MDT查房,聯合普外科、放療科、病理科、消化內科、影像科等,利用301醫院綜合實力及各科室的優勢為患者制定個體化的治療方案,對于較晚期的患者,尤其是對于有并發癥的患者,如壓迫癥狀、梗阻、出血等,與相關科室聯絡,為該患者提供治療的綠色通道,提高了診療效率。
9. 科室2001年開始首創細胞免疫治療與常規治療結合,2008年在國內率先開展個體化分子靶標檢測及細胞免疫功能檢測,相關技術處于國內領先水平,并在常規臨床工作。
10. 在北京市帶頭組織癌痛同城會診和多項學術研討,強調腫瘤姑息治療及臨終關懷理念的推廣,減輕患者痛苦并避免治療過度及資源浪費。
腫瘤內一科的教學工作
目前有博士生導師2名,碩士生導師3名,進修生導師17名,2003年開始招收碩士,2005年開始招收博士,2008年開始招收博士后,共培養博士后6人,其中2人獲得國家博士后基金資助,培養博士50人、碩士百余人,其中各有2人獲得創新基金。2011年獲北京301醫院教學技能競賽三等獎,發表教學文章2篇,并獲得優秀教案。2012年獲北京301醫院教學先進單位。每年承擔院里的腫瘤學及藥理學研究生授課。每年主辦或承辦國際、全國、全軍腫瘤專業學術會議10余次。培訓班和專題講座20余次。
腫瘤內一科的科研工作及獲獎情況
腫瘤內一科目前在研省部級課題50余項,經費近2000萬元。包括國家863計劃重大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十一五”重點項目、“十二五”重點項目等。獲得軍隊醫療成果獎、華夏醫學科技進步獎、解放軍總醫院醫療成果獎等多項。近三年發表SCI文章50余篇,累計影響因子百余分。參與國際多中心臨床試驗50余項,多次接受CFDA的視察并得到好評。主編/主譯腫瘤病案分析等專著5部,參編著作8部。
腫瘤內一科的護理工作
“身心并護”護理模式。建立化療全程管理流程,減少化療并發癥;在國內首先開展腫瘤患者PICC規范化置管及維護;建立文化護理走廊,開展以沙盤游戲為主要內容的心理減壓活動。
腫瘤內二科
解放軍總醫院腫瘤內二科現有編制為腫瘤內二科一病區、腫瘤內二科二病區和日間病區。
科室以惡性腫瘤綜合治療為學科發展特色,特別是在消化系統惡性腫瘤綜合治療領域,尤其在胃腸胰腺腫瘤MDT方面,處于國內領先水平,為廣大患者提供一支綜合實力強大的多學科協作團隊,包括外科、放療科,介入放射科、介入超聲科、中醫科、生物治療科和病理科等多學科專家,堅持每周聯合會診和查房,根據腫瘤的生物學特征和患者的個體差異,為每位患者制定最合理的個體化治療方案;同時科室積極開展分子靶向治療、生物免疫治療和局部治療,力爭使每位腫瘤患者都能得到最佳的治療方案。中央電視臺在介紹我院研究型醫院同時專門報道了我科多學科研究團隊,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
腫瘤內二科的醫療特長
1、胃腸道腫瘤多學科協作組(MDT),決策最佳,綜合治療不同患者最佳治療方案不同,同一患者不同階段,最佳治療方案不同,同樣可切除的患者, 方案不同切除后的生存不同,最佳模式組合治療方案以期獲得最佳療效,MDT協作至關重要,其優勢有:
①對腫瘤進行更精確的臨床病理分期。
②減少了治療混亂和延誤。
③建立了個性化的評估體系。
④使各種治療手段更合理的銜接。
⑤在追求延長生存的同時,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⑥使部分晚期腫瘤患者經過轉化型治療接受手術獲得治愈機會,達到最佳的臨床和生存獲益。
⑦每周查房,堅持近5年,先后討論病例6000余人次,惠及更多的胃腸癌患者,使其得到規范化、個體化的綜合治療,并真正達到生存獲益。
2、合作開展轉化性臨床研究,突破傳統治療瓶頸 。
3、胰腺癌多學科協作組(MDT), 挑戰難治腫瘤生存極限。
4、日間病區平臺高效穩健運行,腫瘤綜合治療特色平臺窗口 。
腫瘤內二科的科研成果
科研方面承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軍隊課題、吳階平臨床醫學發展基金等多項課題。先后獲得北京市科技進步獎和軍隊科技進步獎等多項獎勵;并先后完成牽頭或參加新藥臨床研究數十種。
近年來先后在國內外期刊發表論著80余篇,及時掌握本學科新知識和新進展,結合臨床工作中的實際問題,積極開展基礎和臨床科研工作。2014年科室人員共發表SCI論文7篇,MEDLINE和統計源期刊論文13篇。目前科室共有在研課題13項,今年成功申報“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醫療器械前沿創新產品開發”課題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1項,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1項,北京市科技新星課題1項,2014年獲科研課題基金750萬元。
腫瘤內二科的人才培養
科室人員結構合理,中青年比例占多數,其中,博士研究生學位7人,碩士研究生學位4人,具有較強的臨床及科研能力。目前科室現有主任醫師1人,副主任醫師6人,主治醫師5人,住院醫師6名。石燕副主任醫師評為北京市科技新星。
目前擔任中國抗癌協會抗癌藥物、胃癌、納米腫瘤學專業委員會委員, 軍隊腫瘤學、微血管專業委員會委員,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SCO)會員,CSCO胃腸神經內分泌瘤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老年學學會老年腫瘤專業委員會胃腸分委會常務委員,中華癌癥姑息醫學雜志編委,肝癌雜志編委;中國腫瘤臨床雜志首席審稿專家,中華醫學雜志審稿專家。
科室結合學科發展需要,積極推進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加強住院醫師基礎技能培訓,豐富專業知識。選擇優秀的科室骨干到知名醫院學習先進的診療技術(消化內鏡)。鼓勵青年醫師結合臨床實踐,與科室帶頭人積極開展課題研究,申請,撰寫科研論文,形成積極上進的學風。發揮醫療骨干及青年醫師的想象力與凝聚力,堅持以應用基礎為主,推動特色項目,積極發展交叉學科、邊緣學科,理論聯系實際促進青年人才隊伍建設。
腫瘤內二科的新技術、新業務
國內領先新技術:
1、超聲造影對早期評價結直腸癌肝轉移對貝伐單抗聯合化療治療反應的初步研究
2、結直腸癌多學科協作診療及綜合治療
3、腫瘤患者心理減壓治療
4、免疫治療和化療、分子靶向治療的綜合運用
5、赫賽汀治療HER-2陽性胃癌
新業務:
1、貝伐珠單抗聯合化療用于轉移性結直腸癌治療的國內多中心觀察性研究,我科為參加單位,目前已入組60余例。
2、一項評價ABI-007 聯合吉西他濱在轉移性胰腺癌的中國患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2 期、多中心研究,我科為參加單位,目前已入組2例。
3、一項比較西妥昔單抗聯合FOLFOX4方案和單用FOLFOX4方案一線治療中國RAS野生型轉移性結直腸癌患者的開放性、隨機的、對照的多中心III期臨床研究(TAILOR研究),我科為參加單位,目前已篩選3例,入組1例。
4、我科今年注冊的國際臨床研究:注射用紫杉醇(白蛋白結合型)聯合替吉奧膠囊一線治療晚期胰腺癌的臨床觀察(編號NCT02124317),目前已入組17例,取得較好的療效。
科室基本情況
1. 現有主任醫師、教授9名,副主任醫師、副教授10名,副主任護師2名,主治醫師、講師12名。
2. 1978年批準為神經病學碩士授予點,1979年批準為全軍第一個,全國首批神經病學博士授予點,現為神經病學博士后流動站。現有博士導師5名,碩士導師4名。為全軍神經病學中心。
3. 承擔主要任務:全國及全軍神經系統疾病,尤其是神經危重癥和神經系統疑難雜癥的診治,以及重要的保健任務。
4. 神經內科包括住院病房、門急診、輔診中心和實驗室。神經內科病房展開床位149張,下設4個普通病區和1個神經ICU病區。年平均收容病人2700余人次。神經內科門診包括普通門診、專病門診(腦血管病門診、國際頭痛中心、癲癇門診、肌肉病門診、介入門診、中樞神經系統感染門診、癡呆門診、帕金森門診等)、特需門診和急診,以及北京市神經肌肉病會診中心。年平均門診量57000余人次,急診量6000余人次。輔診中心包括腦電圖室、腦血流圖室、肌電圖室、神經心理檢查室。實驗室包括肌病研究室、神經肌肉病理室和神經介質實驗室。
專業特長
1. 腦血管病的預防、急救、介入治療和康復。
2. 頭面痛的診斷與治療。
3. 神經肌肉病的診斷、病理與治療。
4. 癲癇的診斷與治療。
5. 中樞神經系統感染性疾病的診斷與治療。
6. 神經系統免疫脫髓鞘性疾病的診斷與治療。
教學情況
至今博士后流動站出站3名,已培養博士研究生90余名,碩士研究生140余名,進修生900余名。目前每年招收博士后1-3名,博士研究生4-8名,碩士研究生8-12名,進修生60-100名,神經病學專科輪轉醫師4-8名。
科研情況
(一)課題:至今先后承擔國家、軍隊等各種課題60余項,研究經費1千余萬元。
(二)發表論文:先后在國內外刊物上發表論文近800余篇。
(三)出版專著:先后主編專科專著十余部,如《神經系統疾病藥物治療學》、《腦血管病學》、《神經系統感染免疫病學》、《新編神經系統疾病診療手冊》、《自主神經系統疾病》、《藥物引起的神經精神不良反應》、《頭痛手冊》《神經系統人名病征手冊》《神經內科疾病病案分析》等。
(四)主辦會議:先后主辦國際、全國會議60余次。
(五)主要研究方向:腦血管病、頭面痛、神經肌肉病、神經系統免疫性疾病、癲癇、中樞神經系統感染性疾病。
(六)獲獎:先后獲得國家、省地科技進步及醫療成果一等、二等、三等獎40多項。
儀器設備
床旁CT,視頻和動態腦電圖儀、Ceegraph腦電系統、肌電圖儀、經顱多普勒儀、國產導納儀、冷凍切片機、高壓氣相色譜儀、倒置顯微鏡、熒光顯微鏡、PCR儀、低溫離心機、高速離心機等儀器。
肝膽胰腫瘤外科包括肝膽病區和胰腺病區,是以肝膽胰腫瘤的診斷、手術治療和科研為主要方向的科室,為博士授權點和臨床博士后流動站,同時也是解放軍總醫院胰腺腫瘤外科中心。科室系中華醫學會、衛生部腹腔鏡內鏡培訓基地,承辦《中華腔鏡外科雜志》。曾獲中華醫學會科學技術一等獎、軍隊成果二等獎、北京市科學技術獎二等獎、院醫療成果一等獎、恩德思醫學科學技術杰出領袖獎及杰出成就獎等。
科室主任、學科帶頭人劉榮教授現任中國醫師協會外科分會常委,解放軍胰腺外科專業組副組長、門脈高壓癥組副組長,中華醫學會醫療事故鑒定專家庫成員,中華醫學會腹腔鏡內鏡外科學組委員,中華醫學會消化內鏡分會外科學組委員,中國醫師協會內鏡分會普外專業委員會主席,中華醫學會腹腔鏡與內鏡培訓基地主任,國家衛生部內鏡培訓基地主任。在讀研究生十余人,以肝膽胰腫瘤的發生、轉移及治療為重點研究方向,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863計劃子課題、軍隊重大課題等多項科研任務。
在黃志強院士的指導下,劉榮教授率領團隊以微創手術常規化、復雜手術簡潔化為鮮明特色,常規開展:腹腔鏡肝臟切除,腹腔鏡肝門膽管癌根治、膽囊癌根治、膽總管囊腫切除,腹腔鏡胰體尾切除、胰十二指腸切除,機器人肝臟、膽道和胰腺手術等復雜微創手術;以及胰十二指腸切除,大肝癌切除,肝門部膽管癌、膽道損傷修復、膽囊癌等復雜傳統手術,年手術量近千例,其中九成以上系肝膽胰腫瘤復雜手術(包括胰十二指腸近兩百例),學科總體處于國際先進水平。科室主要創新與特色包括:
一、腹腔鏡肝切除技術的系統研究
在國際上率先提出并闡述了腹腔鏡下解剖性肝切除術理論,建立了一套建立了腹腔鏡解剖性肝切除技術新體系,該方法被寫進了《腹腔鏡肝切除手術操作指南》、《腹腔鏡肝切除專家共識與操作指南(2013)》等規范。國際上率先報道腹腔鏡下左半肝切除術、肝門部膽管癌根治術、右三肝切除術、結腸癌肝轉移一期切除等多項術式;創建了腹腔鏡下復雜膽管病變的處理方法,率先開展結直腸癌合并同時性肝轉移的一期切除及相關研究;設計“模式化”腹腔鏡肝左外葉切除方法,降低了手術風險,提高了手術安全性,與國際同期類似研究相比,各項主要臨床指標優于國外同行水平或與之相當。
二、腹腔鏡胰腺手術臨床應用及推廣
胰腺手術為科室的特色及優勢項目,建立了基于腹腔鏡技術的胰腺疾病手術技術新體系:以胰腺后腹腔鏡腫瘤切除和壞死性胰腺炎腹膜后清創引流為代表,為部位深在的胰腺創立了多個手術路徑,使胰腺手術從巨創變為微創,顯著降低了死亡率,突破了腹腔鏡胰腺手術禁區。科室在大量解剖研究的基礎上,為不同部位的胰腺腫瘤制定了個體化的手術入路:胰頭腫瘤經橫結腸系膜腹腔鏡切除術、胰尾腫瘤經脾結腸韌帶/腹膜后腹腔鏡切除術、胰上腫瘤經小網膜腹腔鏡切除術、胰后腫瘤腹膜后腹腔鏡切除術、壞死性胰腺炎腹膜后腹腔鏡清創引流術等。這些入路在盡量減少組織侵擾的前提下使腹腔鏡胰腺手術便于施行和推廣應用,降低了手術并發癥發生率,療效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三、創新性開展單孔及后腹腔鏡手術技術的應用
完成國際首例單孔腹腔鏡肝臟切除術,并積累了最大一組病例,相關研究發表于國際權威雜志《內鏡外科》(Surg Endosc);創新性地開展了后腹腔鏡肝切除術,并將腹腔鏡技術應用于復發性肝癌的再切除及結直腸癌肝轉移一期切除中,取得了較好的療效;國際上率先將后腹膜腔鏡技術應用于胰腺切除性手術中,并通過豐富臨床經驗的積累和總結證實該技術的可行性、安全性,為胰腺疾病的外科治療提供了一種新的術式,獲得國內外普遍關注;應用后腹腔鏡技術進行重癥急性胰腺炎的外科處理,手術創傷小、疼痛輕、療效佳,顯著優于傳統多種外科處理方法,將重癥急性胰腺炎整體治愈率明顯提高、病死率顯著下降;2011年10月完成世界首例單孔腹腔鏡胰腺手術,采用后腹腔鏡技術單孔下完成胰島素瘤剜除術;完成并報道世界首例腹腔鏡下異位胰島素瘤切除術。
四、機器人輔助的腹腔鏡肝膽胰手術
科室于2011年11月開始進行機器人輔助的腹腔鏡胰腺手術,迄今完成例數過百。機器人手術團隊配合默契,技術成熟,可常規在機器人輔助下行胰十二指腸切除術、胰腺中段切除、遠端胰腺切除、肝臟切除及膽管癌根治術等復雜外科手術,技術水平居國際前列。
五、開腹肝膽胰外科復雜手術
科室大力發展微創外科之外,也非常重視復雜開腹手術的創新和規范,目前科室平均每年完成胰十二指腸切除術超150例,借助劉榮教授的胰腸三重縫合法,將嚴重并發癥發生率降至5%以下,死亡率低于2%。其次該科采用逆行切除法將肝門部膽管癌手術切除率提升至70%。另外,在膽道損傷修復、腹膜后腫瘤等方面也均有獨特的方法,手術療效佳。
通過對肝、膽、胰腫瘤的以外科為主的綜合治療,多學科聯診聯治等措施、方法,形成了科室的治療特色。使肝癌、膽管癌、胰腺癌等肝、膽、胰腫瘤的外科治療達到國內外領先水平。
激光醫學科是91年成立的專業從事激光治療醫技科室,所開展的激光治療項目涵蓋了內、外、婦、兒等各科疾病。目前在激光設備品種和數量、臨床業務范圍和水平、科研項目和深度、教學數質量和層次、學科建設和管理等方面均居全國全軍之首,是目前國內軍內首屈一指的激光醫學應用、研究、教學相結合的學術單位,并擁有國際領先的臨床技術和研究成果。在國際上亦屬一流的激光醫學專業科室。
激光醫學科特色治療有:
(1)光動力治療鮮紅斑痣:鮮紅斑痣俗稱“紅胎記”,是一種先天性毛細血管網擴張畸形性疾患,好發于面部,很難自然消退。以往多種治療方法,如冷凍、植皮、X線、同位素、電燒灼、各種外用藥等,都可能遺留明顯疤痕或不能徹底治愈。激光科顧瑛等發明的光動力療法既能有效消除紅色病變,又不遺留疤痕和色素改變,療效好,副作用小。該療法于1991年1月在解放軍總醫院激光科臨床應用成功,經數千例臨床治療驗證,有效率達98%以上。治療后的病變色可完全消褪,增厚的病變皮膚變平,無疤痕,在十余年的隨訪中未見復發。目前,光動力療法治療鮮紅斑痣的療效明顯優于國內外現有的其它各種治療手段,是一種理想的治療方法。“新型光動力治療鮮紅斑痣”獲國家發明獎。
(2)光動力治療體表和腔道惡性腫瘤:包括皮膚基底細胞癌、食管癌、喉癌、口腔癌、外生殖器腫瘤等。光動力學療法治療惡性腫瘤在激光醫學科已經開展數十年,取得了肯定的臨床療效。PDT主要具有以下優點:
①作用精確,選擇性好:能特異性殺傷腫瘤細胞,較大限度地保留正常器官和組織的功能;
②損傷小:通過光導纖維可以進行內鏡下和影象學引導下的介入治療,大大簡化了治療過程,減少了創傷,甚至可以避免開胸、開顱手術;
③適應癥廣:PDT對早期、原位腫瘤可以根治;對中、晚期腫瘤可以作為姑息治療手段,改善癥狀,延長生命;癌前病變也可以進行預防性治療,防止癌變;對年老體弱不能耐受麻醉、手術、放射治療和化學治療的患者或其它治療失敗的患者都適用;
④抗瘤譜廣:適合于多種組織來源、部位的腫瘤,只要是光能到達的部位,都可以采用PDT進行治療;
⑤可與其它治療方法聯合使用:PDT與化療和放療聯合使用,有一定協同作用;PDT與手術聯合使用,能縮小手術范圍和減少術后復發,并可通過特征性熒光指示腫瘤的浸潤程度,使手術切除更徹底;
⑥術中、術后痛苦小,術后護理簡便。
⑦無嚴重副反應,特別適用于一般情況差、不能耐受其它治療方法的患者;
⑧可多次重復治療。
(3)強激光治療
強激光治療具有以下特點:
①非接觸性、②無血性、③無菌性、④可通過內窺鏡進行。
激光醫學科臨床主要用于:
①各種血管瘤、炎性肉芽腫和蜘蛛痣的激光治療。
②各種皮膚、粘膜淺表贅生物的激光治療:包括尋常疣(俗稱“瘊子”)、脂溢性角化(俗稱“老年斑”)、色素痣、皮脂腺痣等。
③某些性傳播疾病,如尖銳濕疣的激光治療。
④婦科疾病,如慢性宮頸炎(宮頸糜爛)、息肉等的激光治療。
⑤激光治療外痔、腋嗅。
⑥無瘢痕去除太田痣、文刺、雀斑等色素性病變,激光脫毛等。
(4)弱激光治療
各種急慢性炎癥、難愈性皮膚粘膜潰瘍等。
教學情況
至2009年,培養碩士研究生24名,博士研究生12名,博士后3名,并與院內外相關單位聯合培養博、碩士多名,其中包括中國醫科大眼科學博士1名、北京理工大學工學博士3名、華南師范大學理學碩士1名,還與北京301醫院心外科、胸外科、消化科、風濕科等共同培養博士和碩士生10余名,培訓進修生18名,其中多人成為其單位科研帶頭人或骨干人才。
在軍醫進修學院和北京理工大學開設《激光醫學》,每年授課共60課時。每周常規安排教學查房及實驗培訓,研究生和進修生參加。
科研情況
1.學科專業科研方向及重點研究領域
激光醫學科顧瑛主任首創的、居世界領先水平的光動力治療鮮紅斑痣,在已取得的成績上不斷創新,結合臨床需要和本專業特點,依靠知識和技術實力與院內外多學科合作,在高層次、高水平上進行研究,在以下幾個方面不斷創新:
①開發新型國產激光器在鮮紅斑痣光動力治療中的應用。
②開展輔助臨床鮮紅斑痣光動力治療的機器人及專家系統研究。
③對海姆泊吩、竹紅菌素等一系列具有應用前景的光敏劑進行臨床前研究。
此外,在光動力用于眼底新生血管疾病的系列研究中,開展了新型光敏劑的應用、眼底多種波長的光動力治療安全閾值的研究等。
這些新設備、新項目的開展不僅更新了激光醫學科激光設備,提高了治療水平,豐富了臨床項目,為更多患者造福,還為教學和科研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保障了高水平研究項目的開展,對保持激光醫學科在國內領先的學術地位起到十分重要的支撐作用。由于激光醫學的跨學科特點,激光醫學科與相關的工學、化學專業密切協作,與清華大學、北京理工大學、中科院化學所、上海紅綠藍研究所、福建師范大學都有合作的科研項目,并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果。
3.獲科技成果獎勵,出版專著、發表學術論文情況
顧瑛教授獲國際激光醫學會學術獎1項,國家發明獎1項,衛生部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三等獎5項、四等獎2項,北京市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總醫院醫療成果獎4項。負責編寫了《臨床技術操作規范??激光醫學分冊》和《臨床診療指南??激光醫學分冊》。科室發表論文200余篇。
學術交流
激光醫學科是中華醫學會激光醫學分會主任委員單位,中國光學會激光醫學會主任委員單位、全軍激光醫學會主任委員單位,承擔全國全軍的專業會議安排與統籌。
主(承)辦的學術會議有“全國光動力治療學習班”和“激光在皮膚科的應用新進展學習班”,每年一次。
主要儀器設備(學骨科網頁 突出優勢 吸引患者 為患者和其他科室醫生提供信息)
1.全固態倍頻Nd:YAG激光器(又稱KTP激光器)
特點:激光波長532nm,輸出穩定、功率高、光斑均勻性好。
主要用于血管靶向光動力治療,是目前對鮮紅斑痣、放射性胃(腸)炎、消化道血管擴張以及粘膜出血等病變行光動力治療最先進的激光設備。
2. 630nm 半導體激光光動力治療系統
特點:波長630nm,輸出穩定、功率高、光斑均勻性好。配有點狀、柱狀、球形光纖,可根據病變部位自由選擇。
主要用于體表、消化道(食管、胃、腸等)腫瘤的光動力治療。具有以下優點:①作用精確,選擇性好;②是一種局部治療方法,全身副作反應少;③患者耐受性好,術中、術后痛苦小,術后護理簡;④可多次重復治療;⑤可與其它治療方法聯合使用。
3. Q開關Nd:YAG激光器(摻釹釔鋁石榴石激光器)
特點:調Q輸出,雙波長(1064nm、532nm可調)、光斑可調(改變光斑大小時,控制系統自動調整激光輸出能量,從而保證激光輸出能量密度不變)。
優勢:調Q技術使激光能量在極短時間內釋放,從而形成峰值功率極高的巨脈沖,色素顆粒在瞬間吸收了巨大的激光能量后迅速膨脹、破裂,而細胞框架可被完整地保留下來,并得以修復,色素顆粒被巨噬細胞吞噬并排出體外,可以在對正常組織幾乎“無損”的情況下去除色素組織。
主要治療色素性疾病。1064nm波長激光具有較強穿透性,適用于治療真皮層藍、黑色素疾病,如太田痣、文身、外源性色素沉著等。532nm波長激光穿透淺,適用于治療表皮的色素性疾病,如雀斑。
3.長脈寬激光器
特點:長脈沖輸出,激光波長為1064nm。
優勢:脈寬可調,用于封閉不同管徑的血管;光斑大小可調,用于封閉不同深度的血管;接觸式冷卻,安全保護表皮。
主要用于治療毛細血管擴張、蜘蛛痣、血管痣,酒糟鼻、以及脫毛和嫩膚。
4. 超脈沖二氧化碳激光器
特點:波長為10.6μm,連續、單脈沖、重復脈沖、超脈沖輸出,光斑均勻,
優勢:對周圍正常組織的熱損傷極小、疼痛輕、皮膚愈合好。
主要用于治療皮膚科、婦科、普外科多種疾病,如色素痣、尋常疣、老年斑、疣狀贅生物、尖銳濕疣、腋嗅、外痔等。
5. 連續Nd:YAG激光器(摻釹釔鋁石榴石激光器)
特點:波長1064nm,連續輸出。
優勢:水對Nd:YAG激光吸收多,因此Nd:YAG激光具有熱效應明顯、組織穿透深的特點,尤其適合出血性疾病的治療,還可對組織進行切割、碳化。
主要用于蜘蛛痣、血管瘤、炎性肉芽腫、血管球瘤等血管性疾病的治療。光可通過光纖傳輸,適合對腔道病變(如聲帶息肉、喉部血管瘤等)進行治療。
6.新型半導體激光器
特點:波長980nm、810nm,連續、單脈沖、重復脈沖輸出。凝固和汽化的效果佳;結構緊湊、體積小,便于移動。
主要用于皮膚粘膜息肉等贅生物的治療、以及宮頸炎、血管瘤、炎性肉芽腫、大隱靜脈曲張、巨大尖銳濕疣等的治療。
解放軍總醫院骨科創傷專業組同骨科同年成立,是骨科歷史最長的專業組,也是國內領先、國際知名的學科專業組。近年來,創傷專業組繼承和發揚了老一輩總醫院骨科人的優良傳統,結合自身實際,立足常見創傷救治,重點攻關重度多發傷、高能量交通傷及老年髖周骨折救治等領域,取得了出色的成績,并逐漸形成了自身特色。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1、在國際率先研究、開發了髖臼后壁、后柱“鎖定-角度-解剖型鈦板”,并應用于臨床。
該項研究目前在國際處于領先行列,其基礎內容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發表3篇SCI收錄論文。獲國家發明專利4項、產品注冊證3項。
2、在國內率先研究和開發同種異體神經修復的臨床及實驗研究
創傷骨科開發研究的殼聚糖神經修復導管系列產品,具有防粘連效果,目前已經進入臨床實驗。這是國內最早獲得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批準臨床實驗的神經修復導管產品,在國內處于領先行列。相關研究成果在SCI收錄5.399的雜志上發表。并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863項目資助。
3、在國內率先開展遠程指導的智能導航手術和骨科機器人手術系統
該項研究在國內處于領先地位,相關研究獲得2項全軍十一五課題和1項國家支撐課題的資助,相關操作系統和多功能手術復位床已經完成,已經先后進行了磨具實驗和動物實驗,現在正在進行尸體標本實驗。
4、在國內率先開展了小切口,微創治療骨折的系列臨床研究
創傷外科在國內率先開展了骨折微創治療的系列研究。微創經皮鋼板置入技術治療四肢骨折,在國內開展最早,手術數量最多。其中肱骨干骨折的MIPPO技術,曾在國際會議上交流,得到國外專家的認可。
5、復雜難治性骨髓炎和骨缺損的骨搬移綜合治療技術
創傷外科將骨搬移技術應用于感染性骨不連的治療,取得了良好的臨床效果,并且對其修復的機理進行了系統的實驗室研究。
解放軍總醫院骨科創傷專業組同骨科同年成立,是骨科歷史最長的專業組,也是國內領先、國際知名的學科專業組。近年來,創傷專業組繼承和發揚了老一輩總醫院骨科人的優良傳統,結合自身實際,立足常見創傷救治,重點攻關重度多發傷、高能量交通傷及老年髖周骨折救治等領域,取得了出色的成績,并逐漸形成了自身特色。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1、在國際率先研究、開發了髖臼后壁、后柱“鎖定-角度-解剖型鈦板”,并應用于臨床。
該項研究目前在國際處于領先行列,其基礎內容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發表3篇SCI收錄論文。獲國家發明專利4項、產品注冊證3項。
2、在國內率先研究和開發同種異體神經修復的臨床及實驗研究
創傷骨科開發研究的殼聚糖神經修復導管系列產品,具有防粘連效果,目前已經進入臨床實驗。這是國內最早獲得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批準臨床實驗的神經修復導管產品,在國內處于領先行列。相關研究成果在SCI收錄5.399的雜志上發表。并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863項目資助。
3、在國內率先開展遠程指導的智能導航手術和骨科機器人手術系統
該項研究在國內處于領先地位,相關研究獲得2項全軍十一五課題和1項國家支撐課題的資助,相關操作系統和多功能手術復位床已經完成,已經先后進行了磨具實驗和動物實驗,現在正在進行尸體標本實驗。
4、在國內率先開展了小切口,微創治療骨折的系列臨床研究
創傷外科在國內率先開展了骨折微創治療的系列研究。微創經皮鋼板置入技術治療四肢骨折,在國內開展最早,手術數量最多。其中肱骨干骨折的MIPPO技術,曾在國際會議上交流,得到國外專家的認可。
5、復雜難治性骨髓炎和骨缺損的骨搬移綜合治療技術
創傷外科將骨搬移技術應用于感染性骨不連的治療,取得了良好的臨床效果,并且對其修復的機理進行了系統的實驗室研究。
解放軍總醫院風濕科成立于1984年,是國內最早建立的風濕病專科之一。解放軍總醫院風濕科集醫療、保健、教學于一體,擁有全國著名的風濕病學專家、教授(蔡醒華、施桂英等)和具有豐富臨床經驗的各級醫護人員,參與軍內外各種疑難風濕病的會診,收治來自全國名地及至海外的風濕病患者,同時參與國家及軍隊領導人的醫療保健任務。
2006年被批準為全軍風濕病專科中心和北京市專科醫師培訓基地,2008年被批準為北京市重點學科。
1981年獲國內首批風濕病學專業碩士學位授予權;1986年獲國內首批風濕病學專業博士學位授予權。現有博士導師(黃烽)1名,碩士導師(張江林、朱劍)2名。
風濕科專業方向:黃烽—強直性脊柱炎的臨床與基礎研究;張江林—幼年脊柱關節炎及銀屑病關節炎的診療;朱劍—強直性脊柱炎的治療、白塞病的診治。
風濕科醫療特色
1.已開展(或取得)的醫療項目(成果)情況;
1)生物制劑治療類風濕關節炎和強直性脊柱炎
2)超聲引導髖關節腔穿刺注射治療類風濕關節炎和強直性脊柱炎
3)磁共振成像診斷早期強直性脊柱炎
4)利妥昔單抗(美羅華)治療難治性類風濕關節炎
5)關節腔內注射生物制劑治療難治性關節炎
2.現具備國內先進水平的醫療優勢特色項目;
1) 關節鏡下關節探查及滑膜活檢/切除以診斷、治療各種關節炎性疾病 自2001年開始應用,超過200例反復膝關節腫痛的各種關節炎患者接受了滑膜切除,關節癥狀和功能得到明顯增加改善。同時應用關節鏡技術診斷了許多罕見疾病,如滑膜軟骨瘤、樹脂狀脂瘤等。
2) 沙利度胺治療難治性強直性脊柱炎 自1999年開始應用,已有超過2000名患者接受該治療。
3) 應用肌肉骨骼超聲早期診療各種炎性關節病 自2002年開始使用,對超過2萬名患者進行了關節超聲檢查。
教學情況
先后培養招收博士后2名、博士研究生18名、碩士研究生石26名。每年招收進修生10-12名,輪轉生20余名。
教材名稱:《臨床病案分析叢書—風濕性疾病病案分析》(主編);《軍醫進修學院臨床教學專用教材--風濕病學專題講座》(主編);《關節炎與風濕病前沿》雜志(主編);《繼續醫學教育教材—風濕病學進展》(副主編)
教學查房情況:
每周組織4次主管及主診醫生查房和1次教學查房。
2008年獲解放軍總醫院教學成果三等獎
科研情況
1.學科專業科研方向及重點研究領域;
1) 加強炎癥性關節炎的基礎和臨床研究
2) 全面加強強直性脊柱炎的基礎、臨床和流行病學研究
3) 深入開展TNF-α拮抗劑治療類風濕關節炎和強直性脊柱炎的基礎、臨床研究
4) 深入開展骨關節炎發病機制的基礎研究
5) 以現代科學技術推進傳統醫學與現代風濕病學的結合與發展
2.承擔及完成科研課題情況,寫明項目名稱、負責人、課題來源、研究內容;
1) 1996年, “分子生物學技術在臨床醫學研究中的應用”, 黃烽,解放軍總醫院九五攻關重點課題, 資助金額:5萬元;
2) 1996年, “人膜表面型HLA-B27基因cDNA的構建”獲國家教委留學回國人員科研啟動基金資助黃烽,(教外司留436號, 2.0萬元);
3) 1996年, “可溶型HLA-B27基因cDNA的構建”獲軍隊留學回國人員科研啟動基金資助,黃烽,(軍后衛科訓留97H03, 2.5萬元);
4) 1996年, 總后勤部“科技新星”科研獎勵基金, 黃烽,資助金額: 1萬元;
5) 1997年, 解放軍總醫院中青年優秀人才科研基金, 黃烽, 資助金額: 3萬元。
6) 1997年, “兩型B27分子的克隆、表達與組裝研究”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黃烽,(A類, 編號39770704, 13萬元,1998-1999年);
7) 1998年, “T細胞因子譜在強直性脊柱炎發病機理中的作用研究”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黃烽,(A類, 編號39870720, 10萬元,1999-2001年);
8) 1998年, 總后勤部“科技銀星”科研獎勵基金, 黃烽,總后及總醫院各資助3萬元, 共6萬元;
9) 1998年, 軍隊醫藥衛生中青年杰出人才科研基金,黃烽,(編號98J011), 資助金額: 30萬元
10) 2000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杰出青年科學基金,黃烽,(編號30025041), 資助金額: 80萬元
11) 2000年,中國科協“求是杰出青年獎”, 黃烽,獎金1萬美元。
12) 2000年,張江林,黃烽,“cDNA陣列技術在強直性脊柱炎發病因素研究中的應用” 獲軍隊“十五”計劃面上項目資助,編號01MB080,資助金額: 4萬元, 2001.01~2005.12;
13) 2000年, “肌腱的超聲影像檢查在脊柱關節病患者診斷中的作用研究”獲解放軍總醫院“十五”計劃面上項目基金課題資助,郭軍華, 黃烽.編號01YM16,資助金額: 2萬元, 2001.12~2004.12;
14) 2000年, “甘露糖結合蛋白在系統性紅斑狼瘡發病機制中的作用研究” 獲解放軍總醫院“十五”計劃青年基金課題資助,李勝光, 黃烽.編號01YQ05,資助金額: 2萬元, 2001.12~2004.12;
15) 2002年, “蛋白聚糖VG1誘導小鼠脊柱炎的免疫病理學研究” 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黃烽,(A類, 編號30271233, 20萬元,2003-2005年);
16) 2003年,“蛋白聚糖和HLA-B27對小鼠脊柱炎模型的影響”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朱劍(A類, 編號30370226, 7萬元,2004-2004年)
17) 2004年,“中藥六類新藥脊痛寧膠囊的研制”獲解放軍總醫院成果轉化基金資助,黃烽,(編號03YC06,20萬元,2004-2005年)
18) 2004年,“HLA-A2+/DR1轉基因鼠在類風濕關節炎病理過程中的意義研究”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對外交流與合作項目資助,黃烽,(編號2004國科金外資助第30410150409號, 1.2萬元)
19) 2005年, “調節性T細胞在強直性脊柱炎中的功能缺陷及其分子機制研究”, 黃烽,編號30571726, 30萬元,2006-2008年)
20) 2006年,“第二屆中國愛爾蘭生命科學研討會”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對外交流與合作項目資助,黃烽,(編號第30610182號, 1.1萬元)
21) 2007年,“軍人慢性應激后的病理生理改變及慢性疲勞綜合征的治療研究”獲軍隊十一五專項課題分課題資助,黃烽,(編號06Z053,7萬元)。
22) 2007年,巴曲酶對II型膠原誘導的大鼠關節炎的作用研究,王炎焱(編號2007wzbh17,20萬)。
23) 2007年,天然藥物紅曲對滑膜組織中趨化因子及其受體的影響及作用機制研究,王炎焱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A類, 30600811,23萬元)。
24) 2008年,“TNF-a拮抗劑影響T細胞功能的機制研究”, 黃烽,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A類, 30771983 30萬元)。
25) 2008年,留學回國人員科研啟動基金項目,楊春花(編號2008wzbh04,2.5萬元)。
3.獲科技成果獎勵,出版專著、發表學術論文情況。
科技成果獎勵:1997年獲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2006年獲解放軍總醫院科技進步一等獎。
出版專著:《風濕病學新進展》(副主編)
《中華風濕病學》(參編)
發表學術論文情況:在國內外雜志發表論文300余篇,其中10余篇被SCI收錄(單篇影響因子7.42),被引用200余次。
學術交流
已主辦全軍風濕病學新進展學習班及全國關節炎新進展學習班各2屆
2010年度:全國關節炎新進展學習班,2010年4月,北京,對當前關節炎領域的診治進展開展繼續醫學教育。
儀器設備
超聲診斷儀,開展四肢軟組織超聲檢查,關節炎的早期診斷及超聲引導下關節腔穿刺;
電視關節鏡,開展電視關節鏡下關節探查、滑膜切除、活檢等。
解放軍總醫院骨科創傷專業組同骨科同年成立,是骨科歷史最長的專業組,也是國內領先、國際知名的學科專業組。近年來,創傷專業組繼承和發揚了老一輩總醫院骨科人的優良傳統,結合自身實際,立足常見創傷救治,重點攻關重度多發傷、高能量交通傷及老年髖周骨折救治等領域,取得了出色的成績,并逐漸形成了自身特色。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1、在國際率先研究、開發了髖臼后壁、后柱“鎖定-角度-解剖型鈦板”,并應用于臨床。
該項研究目前在國際處于領先行列,其基礎內容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發表3篇SCI收錄論文。獲國家發明專利4項、產品注冊證3項。
2、在國內率先研究和開發同種異體神經修復的臨床及實驗研究
創傷骨科開發研究的殼聚糖神經修復導管系列產品,具有防粘連效果,目前已經進入臨床實驗。這是國內最早獲得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批準臨床實驗的神經修復導管產品,在國內處于領先行列。相關研究成果在SCI收錄5.399的雜志上發表。并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863項目資助。
3、在國內率先開展遠程指導的智能導航手術和骨科機器人手術系統
該項研究在國內處于領先地位,相關研究獲得2項全軍十一五課題和1項國家支撐課題的資助,相關操作系統和多功能手術復位床已經完成,已經先后進行了磨具實驗和動物實驗,現在正在進行尸體標本實驗。
4、在國內率先開展了小切口,微創治療骨折的系列臨床研究
創傷外科在國內率先開展了骨折微創治療的系列研究。微創經皮鋼板置入技術治療四肢骨折,在國內開展最早,手術數量最多。其中肱骨干骨折的MIPPO技術,曾在國際會議上交流,得到國外專家的認可。
5、復雜難治性骨髓炎和骨缺損的骨搬移綜合治療技術
創傷外科將骨搬移技術應用于感染性骨不連的治療,取得了良好的臨床效果,并且對其修復的機理進行了系統的實驗室研究。
婦產科組建于1953年,1982年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為碩士授權點,2004年李亞里教授被批準為博士研究生導師;現有博士生導師1人,碩士生導師3人。1994年被WHO、國家衛生部授予“模范愛嬰醫院”稱號。1997年被全軍計劃生育領導小組批準為“全軍計劃生育優生優育技術中心”。婦產科主要由門診、病房及實驗室組成。婦產科門診包括婦科、產科、計劃生育、內分泌、手術室、婚前檢查、孕婦學校、新婚學校、腔鏡門診、專家門診及治療室等部分;病房包括婦科一病區,婦科二病區、產科病區、計劃生育組、內分泌組、腔鏡組等部分。
婦產科主要醫療任務及醫療技術特色、發展方向
1、 婦科惡性腫瘤的診治:開展了超出傳統婦科范圍的卵巢癌細胞減滅術,手術病例100%達到理想細胞減滅目的。應用消化道吻合器開展卵巢癌腸道轉移手術治療,至今無一例患者作結腸造瘺,保證了腫瘤細胞減滅術的徹底性,提高了患者生存質量。進行了卵巢癌先期化療、卵巢癌術后化療。對晚期卵巢癌和復發癌采用動脈介入化療,“泰素周療”等新方案緩解了病情并創造手術機會。開展卵巢癌PET檢查,提高了腫瘤部位精確診斷和監測水平,使部分患者得以準確切除腫瘤或避免不必要的手術創傷。進行卵巢癌術后監測、宮頸癌篩查、采用髂內動脈介入治療—根治術—放療“三步曲“治療中、晚期期宮頸癌,所有病例均達到徹底切除目的。同時進行宮頸癌術前介入化療、中、晚期宮頸癌根治術、宮頸癌綜合治療、子宮內膜癌診治、子宮內膜癌手術治療、子宮內膜癌激素治療、子宮肉瘤診治等。
2、 開展拓展手術指征的經陰道婦科良性病變的手術治療,例如:經陰道非脫垂子宮及附件切除術、經陰道大于12孕周子宮肌瘤切除手術、經陰道子宮肌瘤及卵巢囊腫剔除手術、有盆腔粘連的陰式子宮切除手術、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經陰道子宮切除手術等。目前婦科需切除子宮的良性病例95%以上均經陰道切除。同時對陰式手術技巧進行了改進,應用LigasureTM 經陰道子宮及附件切除術操作難度明顯降低,簡化了操作步驟,減少了副損傷,明顯減少了術中出血及縮短了手術時間,術后恢復更快,達到了微創的目的,使陰式手術切除子宮更易掌握,便于廣泛推廣。
3、 普通婦科手術:開展了先天無陰道患者行腹膜代陰道、結腸代陰道成形術;與超聲科合作行超聲引導下巧克力囊腫及盆腔良性囊腫穿刺治療、熱球治療子宮內膜良性病變等。
4、 產科:⑴開展孕產婦骨質疏松、妊娠貧血、孕早期和中期的藥物流產的臨床研究,取得了良好效果并形成一整套處理常規;⑵進行了孕婦微量元素的測定、妊娠期血瘦素的變化;⑶妊高征與C-型利鈉肽相關性的研究;⑷妊娠期糖尿病的相關研究;⑸圍產期衣原體、支原體疾病的傳播途徑及診治研究;⑹由副主任醫師、主治醫師負責對育齡婦女和產婦進行孕前、孕期系統的教育和圍產保健,建立了新婚學校、孕婦學校,保證初產婦及高危孕產婦可得到主治醫師以上人員接診加強高危孕產婦管理;⑺加強門診動態高危因素的管理,對高危妊娠進行了全程跟蹤和監護,及時評分,追訪。對妊娠合并糖尿病孕婦制定了保健工作規程,近四年來共收治 50 余名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孕婦順利分娩。對妊娠合并心臟病、高血壓綜合征等高危孕婦進行及時、有效追訪及治療。
北京301醫院專家參加了海淀區 “產科危重病人搶救小組”,指導和協助全區范圍內危重癥孕產婦搶救,并承擔北京市、海淀區婦幼保健急救、會診、接診工作,對轉入北京301醫院的危重癥患者,能夠得到及時有效的救治。醫院成立了產科危重癥搶救領導小組,相關科室配合協調,能夠做到統一指揮、措施到位、快速反應。產科、兒科合作默契,危重癥新生兒得到了及時有效的搶救治療。危重癥孕產婦搶救及新生兒復蘇搶救設備、藥品及血源落實到位。
5、 腹腔鏡、宮腔鏡的應用:自1984、1987年分別開始應用腹腔鏡及宮腔鏡對婦科疾病進行診斷與治療以來,婦產科已檢查治療各病種達20余種,病人約1500余例,是國內開展此項技術最早的醫院之一。開展了宮腔鏡取出斷殘異位的宮內節育器或其他異物,成功率達98%。宮腔鏡診治子宮粘膜下肌瘤及子宮內膜息肉,腹腔鏡對婦科良性疾病的診治,如:子宮肌瘤的剔除及切除術、子宮內膜異位癥的治療及對不孕癥的診治均取得良好效果。特別是對子宮內膜異位癥的基礎及臨床研究曾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課題、全軍“十五”攻關課題、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科研經費近 200萬元。通過近5年的研究,對其發病機理及臨床治療均取得較大突破,并獲得2004年軍隊醫療成果一等獎。
6、 門診:在國內率先開展超聲聚焦刀治療外陰白色病變、宮頸糜爛、尖銳濕疣及熱球治療子宮內膜病變等已經吸引了大量患者慕名前來就醫,取得良好的社會效益及經濟效益。
7、 產科護理:針對不同病人的特殊情況,制定了妊高征觀察、普貝生引產的觀察護理等一系列護理常規,進行了中央及遠程胎心監護及產后康復綜合治療儀的使用培訓,保證每名護理人員均熟練掌握胎心監護圖的診斷和產后康復綜合治療儀的使用。
8、 婦科護理:緊密聯系臨床,總結經驗,制定了微創手術護理、婦科大手術護理、婦科惡性腫瘤介入治療、化學治療護理、老年患者護理、病情觀察護理,心理治療等一系列護理規范,形成自己的特色。
9、 研究方向:擬在以下方面進行更深層次的研究
⑴籌建生殖醫學實驗室,在不孕癥機理研究、人工授精、試管嬰兒等助孕技術及相關的生殖醫學研究與應用方面開展工作;⑵產前診斷;⑶唐氏兒篩查;⑷高危妊娠的研究;⑸子宮內膜異位癥預防診治新策略的研究;⑹子宮腺肌癥疼痛機制的研究及治療;⑺經陰道婦科良性病變的手術治療;⑻女性生殖道感染的研究;⑼婦科大手術微創觀念的貫徹研究。
承擔的主要研究課題
目前主要承擔的課題有11項,總經費238萬元。
主要科研成果
子宮內膜異位癥診治的基礎及臨床研究,獲2004 年軍隊醫療成果一等獎。
新技術、新業務
產科因其擁有的中央及遠程胎心監護系統,及在新生兒復蘇搶救、孕婦學校宣教、圍產保健、高危妊娠的診斷治療方面形成了具有當今婦產科界先進水平的技術特色,并將在加強愛嬰醫院管理、婚前檢查、新生兒出生缺陷篩查,新生兒復蘇培訓,開展遠程會診等方面進一步提高產科質量。
婦科在惡性腫瘤根治性手術、陰式手術等方面形成了婦產科的技術特色,在國內有很大影響。開展的新技術、新業務主要有:微創觀念在卵巢癌細胞減滅術中的貫徹、PET在晚期卵巢癌及復發性卵巢癌中的應用、經陰道子宮切除手術技巧的改進、中晚期宮頸癌術前介入化療、晚期卵巢癌先期化療、經陰道子宮肌瘤剔除及卵巢良性腫瘤切除術、超聲聚焦刀治療外陰白色病變、宮頸糜爛及尖銳濕疣、宮腔鏡下子宮粘膜下肌瘤及子宮息肉切除術、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等。除此以外,婦科常見病、宮頸病變的診治腹腔鏡、宮腔鏡手術、婦科內分泌診治、宮頸病變的實驗室診斷等都有相當的水平。計劃舉辦微創婦科學習班,并與放療科聯合,開展術中放療,以滿足廣大病人的需求。
實驗室落實TCT(宮頸脫落細胞制片技術)和HPV(人乳頭瘤病毒)檢測,提高宮頸病的檢出率和準確率,保障了南樓首長的保健需要,并將籌建生殖醫學實驗室。
門診開展藥物流產,開展BV(細菌性陰道病)檢測,提高孕產婦和婦女的保健水平。擬開展唐氏兒篩選:對遺傳性疾病(先天愚型)危險性的篩選,有利于優化和提高人口素質。
帶教人才層次
婦產科在人員十分緊張的情況下,積極支持在職人員深造學習,目前在讀碩士有 2 人。科室培養碩士研究生 17名,聯合培養博士生 3 名,博士后1名。婦產科每年培養進修醫師 40余名,進修醫師人員的數量在院內排名是前二名,同時還帶教實習醫師及進修護士 40 余名。
授課情況:每年由高年資主治醫師以上人員根據多年豐富的臨床實踐經驗編寫教案進行授課,要求婦產科全體醫生及進修生、實習生、研究生等相關人員必須參加(授課內容及時間安排如表4)。嚴格教學查房制度,身體力行做好“四生”培養工作。
技術項目學術水平綜合分析及在軍內外的學術地位
婦產科計劃生育工作連續十八年被評為北京市計劃生育先進集體,是全國十所模范愛嬰醫院中唯一的一所軍隊醫院。2000年被評為全軍計劃生育先進集體;2003年又評為海淀區婦幼衛生工作先進集體。2004年婦產科的“子宮內膜異位癥的基礎及臨床研究”獲得全軍醫療成果一等獎。目前婦產科在全國和全軍婦產科界具有一定影響。如: 腹腔鏡、宮腔鏡手術、婦科內分泌診治等。婦科腫瘤根治性手術、陰式手術因其創傷小、恢復快,符合微創觀念的特點,吸引大量患者,候床病人數高居全院候床病人最多科室前三名。
婦產科學科人才梯隊
歷經41年的發展,婦產科已形成了一支具有較高水平的醫教研隊伍。婦產科擁有德高望重的老專家翁霞云、劉建立、李亞里,她們淵博的專業知識,豐富的臨床經驗,嚴謹的治學態度為年輕同志樹立了良好的榜樣。以宋磊為主任的領導班子具有較高的學歷和認真細致的工作作風,他們言傳身教,為科室形成濃厚的學術氛圍,在科室技術骨干和青年苗子的積極配合下,勇于挑戰疑難雜癥,多次完成了高難度的手術,挽救了一個個鮮活的生命,為總醫院贏得了良好的聲譽,擴大了北京301醫院的知名度。目前,科室對各級醫生培養從低年資輪轉到高年資定向都有合理安排,科室20名醫生中16人擁有碩士或博士學歷。
學術交流
婦產科曾主辦了第七屆全軍婦產科學術會議。在臨床工作繁重、人員緊張的情況下,堅持派各級人員參加全軍全國乃至國際性學術會議,參與學術交流,了解本專業發展最新動態,回科后及時傳達。
學科支撐條件
婦產科依托總醫院先進的技術設備及濃厚的學術氛圍,不僅實驗室面積達到140m2,還擁有各種儀器設備價值近千萬元,包括中央及遠程胎心監護系統、妊高征檢測儀、超薄細胞檢測儀(TCT)、人乳頭瘤狀病毒檢測儀(HPV)、超聲聚焦刀、陰道鏡、熱球治療儀、宮腔鏡、腹腔鏡、骨密度測定儀、倒置顯微鏡、熒光顯微鏡、CO2培養箱,PCR儀、低溫冰箱,低溫離心機等,還積極與軍事醫學科學院合作,開展各種實驗研究。
解放軍總醫院整形外科于2008年1月18日宣告成立。開展全身體表器官、組織缺損、畸形的修復重建,顱面外科和美容外科業務。采用綜合治療方法為有面部、軀干和四肢整形美容需求的患者提供誠實、可靠和高質量的專科醫療服務。
治療范圍:
整形外科是一門針對人體組織、器官的畸形或缺損施行手術修殘補缺,以達到恢復形態、重建功能的目的;同時對人體體型、容貌進行合理再塑造,以達到改善和美化外形的外科專業。
1.先天性疾病: 如唇腭裂,尿道下裂、顱頜面畸形、血管瘤、血管畸形、淋巴管瘤、四肢畸形等。
2.燒傷或外傷后畸形的治療:如瘢痕、禿發、顱頜面外傷骨折。
3.腫瘤切除后的修復:如乳房再造、黑色素瘤、皮膚基底細胞癌或鱗癌的治療、Paget病的治療。
4.器官再造 耳再造、鼻再造、食管再造、陰莖再造、陰道再造、肛門括約肌重建等等。
5.美容外科:乳房整形、面部年輕化(手術和非手術)治療、臉形重塑術、眼瞼整形術、隆鼻術、隆頦術、吸脂術等。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復興路28號
網址: http://301zx.haodf.com/zhuanjiaguandian/301zx_1609897912.htm
解放軍總醫院神經外科成立于1969年,1978年被確定為全軍第一批中心之一,1986年博士學位學科授權點,1978年碩士學位學科授權點,1996年成立總醫院神經病學研究所,2005年1月通過由總后衛生部組織的申報組建全軍神經外科研究所的專家評審,2007年1月正式掛牌。現有博導5名,碩導3名。
神經外科現設4個病區133床位,另有一個專用的神經外科重癥監護室23床位,共156床位,病區設施和環境達到發達國家水平。除全院共有的CT(9臺)、MRI(7臺)、DSA(6臺)、SPECT、PET、PET-CT、TOMO刀等外,還有專用的三維DSA、X刀、術中導航系統、立體定向系統、神經內鏡、術中監測系統、最先進的手術顯微鏡和多套顯微手術器材,新一代Y刀正在安裝,國內第一套高場強術中MRI和數字化整體手術間已于今年2月正式啟用。專用設備總值近6000萬元,位居國內前列。
神經外科醫療特色:
(一)腦血管病:腦血管病是人類三大死亡原因之一,歷來是研究的重點,也是難點。研究所在出血性腦血管病臨床診治方面成績顯著,復雜顱內動脈瘤的顯微手術躍居國內領先水平。同時還創造性地開展了大腦中動脈瘤切除載瘤動脈端端吻合術和9月嬰兒顱內動脈瘤夾閉術,并充分發揮綜合醫院的優勢,在心臟外科、體外循環室和麻醉科等相關科室的支持和配合下,于國內率先成功實施了深低溫停循環條件下夾閉顱內巨大動脈瘤。近年來,將高流量顱內外動脈搭橋術應用于顱內復雜動脈瘤手術,取得滿意效果。該項成果曾獲第四屆亞洲神經外科學術大會一等獎。與出血性腦血管病相比,缺血性腦血管病的死亡率較低,但因其發病率高(約占全部腦血管病的3/4),故影響范圍更廣。對缺血性腦血管病,在發達國家,早在20世紀50年代初,即已開展外科治療,經過半個世紀的檢驗,以頸動脈內膜切除為代表的外科治療在缺血性腦卒中防治中的地位已毋庸置疑。然而在國內,對此類疾病一直沿用藥物治療。直到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總醫院神經外科方在國內率先引進這一技術,并將之成功列入國家科技部“九五”“十五”“十一五”重點攻關項目。頸動脈內膜切除的開展,其意義絕不僅僅限于引進了一種新的治療模式,而是更新了人們對國人缺血性腦血管病病因和發病機理的認識,提前了對缺血性腦血管病的干預。推廣和普及這項工作,必將有效降低國人缺血性腦卒中的發病率,有顯著的社會、經濟效益。事實上,正是由于神經外科的積極推動,頸動脈內膜切除已在全國范圍逐步普及。神經外科在缺血性腦血管病外科治療及相關基礎研究中的領先地位得到同行的公認。該項成果已獲軍隊醫療成果二等獎(2006)和中華醫學科技獎(2006)。
(二)顱底和腦深部腫瘤
顱底和腦深部腫瘤因位置深在,解剖關系復雜,又涉及多科領域,長期以來,一直被視為難治甚或“不治”之癥。近30年來,由于顯微解剖的發展,現代影像診斷方法和介入神經放射的問世,麻醉和術中監測水平的提高,以及顯微外科技術的普及和手術器械的更新,顱底和腦深部腫瘤的診治取得了長足的進展。我國顱底外科起步稍晚,但近20年來發展較快。神經外科自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在國內首先將顱底和腦深部腫瘤作為重點,經過近30年的努力開拓,取得了顯著成績:①國內首先開展第三腦室腫瘤直接切除,首先經脈絡裂入路切除第三腦室中部腫瘤;②與中日友好醫院同時在國內首先開展海綿竇直接手術,打破了這一“禁區”;③率先將電生理技術引入術中監測,聽神經瘤全切除率和面、耳蝸神經保留率國內領先;④國內首先采用前方顱底入路切除顱鼻眶溝通瘤,使經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