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
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是集醫療、教學、科研、預防保健為一體的國家三級甲等綜合醫院。前身為始建于1892年的“重慶寬仁醫院”。醫院現有開放床位1380張,年門診量超過百萬人次,年收治住院病人4.5萬人次,年手術量超2萬余人次。擁有價值近4億多元的現代化醫療儀器設備,有53個臨床、醫技科室。醫院現有博士學位點27個,碩士學位點29個,并設有臨床醫學博士后流動站;現有在職教授、副教授近300人,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有20余名,有博士、碩士生導師近150名。有一批國家“百千萬”人才計劃第一、二層次人選、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
重慶醫科大學病毒性肝炎研究所、重慶醫科大學超聲工程研究所、重慶醫科大學超聲影像學研究所、國家教育部感染性疾病分子生物學重點實驗室設在該院。
近年來,醫院醫療、教學、科研工作取得了長足進步,設有重慶市肝病治療研究中心、重慶市心律失常治療中心、重慶市微創外科中心等15個市級醫學中心,廣泛開展移植技術、介入技術、血液凈化技術、微創技術等特色技術,能解決各種疑難雜癥。承擔重醫多層次醫學生的教學任務,每年培養博士及碩士研究生250余名和本科生近千人。感染病科和神經內科為國家級重點學科,心血管內科、呼吸內科和腎內科為國家臨床重點專科,有重慶市重點學科16個,獲得國家“十一五”科技重大專項、“973計劃”、 “86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各級課題600余項,共獲得科研經費逾億元。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重慶市科技進步一等獎等科技獎60余項,獲專利授權40余項。主辦了《中華肝臟病雜志》、《臨床超聲醫學雜志》及《肝博士》。
作為中國西部歷史最悠久的醫院之一,利用位于解放碑的優越地理位置,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正全力打造重慶CBD標志性城市醫院,并正規劃建設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江南國際醫院,向國內一流醫院的目標邁進。
行車路線 :
1、如果坐船到達朝天門,您可乘坐公交103路、114路、215路到臨江門下。
2、如果乘坐火車到達菜園壩,您可乘坐公交112路、130路、862路到臨江門下。
3、如果乘坐長途汽車到達汽車北站,您可乘坐公交602路、601路到解放碑下,或是乘坐111路、132路到臨江門下。
4、如果從龍頭寺火車站到醫院,您可以乘坐105路、601路到臨江門下。
5、如果從成都方向到重慶,您可以在陳家壩乘坐139路到臨江門下。
電話 :
023-63693000(醫院總機),023-63693138(門診詢問處),023-63832133(院總值班)
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生殖醫學中心依托該院的婦產科建立。80年代初期凌蘿達、顧美禮教授率先在重慶建立了生殖內分泌專業,并建立了相關的實驗室檢測技術,開展了外周血染色體核型分析、羊水穿刺和羊水細胞培養診斷胎兒染色體疾病、絨毛染色體檢查以及遺傳性疾病的染色體診斷等新技術,為婦科內分泌、不孕癥、產前診斷奠定了基礎。經過多年的技術沉淀及積累,目前形成了完善的輔助生殖技術體系。
生殖醫學中心擁有強大的專業團隊,團隊成員以專業素質高,醫療水平高的專家團隊為保障,其中博士生導師、碩士生導師3名,教授、副教授4名,博士后1名,博士5名,碩士3名,均具有從事輔助生殖技術資格,承擔國家級及省部級課題基金十余項。中心醫生長期從事輔助生殖領域研究,在國內外多家輔助生殖技術中心交流學習,具有豐富的專業技術知識,針對不同個體采取個性化的治療方案,為患者帶來最安全和有效的服務。
生殖醫學中心與全世界最著名的生殖醫學中心實驗室REPROGENETICS合作, 他們是全世界著名的輔助生殖中心,也是胚胎植入前遺傳學診斷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和全面,設備最齊全的PGD實驗技術中心之一,在該領域一直保持著全世界最領先地位。通過多年的技術沉淀與積累,結合國外先進技術的發展,目前我中心在不孕癥,復發性流產,卵巢低反應人群,多次輔助生殖失敗史的患者治療上具有獨到的研究。
重醫附二院生殖中心將秉承“克寬克仁,彰信兆民”的理念,堅持關懷、關注、創新,創造“愛的結晶,孕的奇跡”。
就診時間:
星期一至星期五 :上午8:00—12:00,下午2:00—5:30
星期六、星期天 及節假日: 上午8:00—12:00
咨詢電話: 023-63693296,023-63693363
網址:http://saizhen.sz.hostadm.net/
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心內科始建于80年代初,由我國老一輩著名心血管病學專家李德旺、黃慧、李增高和羅開良教授等創建而成。經過幾代人努力,已經建設成為西南地區極具實力與影響力的心血管疾病診治中心和西部地區具有鮮明特色、技術領先、國內知名的心臟電生理中心。1979年被授予碩士學位點,1992被國務院批準為西南地區第一個心血管內科博士培養點,學生來源于全國二十多個省市自治區。目前已經成為重慶市重點學科、衛生部心律失常介入培訓基地、國家藥物臨床試驗機構(心血管專業)、重慶市心律失常治療中心、重慶市心律失常介入治療質量控制中心、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心房顫動研究治療中心,擁有重慶市心律失常重點研究室、超聲工程研究所(省部共建重點實驗室)、重慶市超聲工程研究中心以及校級超聲影像學研究所等諸多學科發展平臺。
為全面促進學科的可持續與跨越式發展,進一步提高對西部與三峽庫區的醫療衛生服務水平,心血管內科將以不斷提高醫療質量與水平為核心,采取積極培養高質量醫療科研團隊、大力培育優勢特色亞專科方向、加強科研與硬件設施投入等措施,最終建設成西部地區領先、國內一流、具有一定國際知名度的心臟疾病國家級臨床重點專科。為此,醫院已經制定了心血管疾病專科的中長期發展規劃,以政府資助、醫院專項配套和自主基金申請為資金來源,重點建設心律失常、冠心病、高血壓、心力衰竭和心血管超聲等亞專科方向,優先支持特色技術的引進和人才培養。近3年來,醫院設立心律失常等亞專科發展項目,每年投入約1200萬元用于亞專科建設,重慶市政府、重慶市衛生局和醫院先后為該學科投入5000余萬元用于設備更新、技術引進、研究平臺建設以及人才培養等,有力推動了該學科的發展。
1、醫療隊伍構成:
現有心血管專科醫生40人,現有教授(主任醫師)8人,占20%,專職CCU教授1人,返聘教授2人,博士生導師5人,副教授(副主任醫師)9人,占22.5%,講師(主治醫師)14人,占35%。有技師11人,專科藥師2人。30-50歲的占67.5%;其中博士17人,占42.5%,碩士21人,占52.5%;現有心血管內科專科護士86人,30歲以下占80.2%,30-50歲占19.8%;高級職稱4人,中級職稱23人,占26.7%。
2、硬件設施:
該科室地處重慶市中央商務區,嘉陵江畔,環境優美。硬件設施、儀器設備先進,擁有三層普通病房和CCU病房(配備多導中心監護儀、主動脈內球囊反搏儀、床旁超聲心動圖檢查儀、2臺除顫儀,2臺呼吸機)、兩個心導管室(東芝全數字血管造影機一臺、CARTO標測系統一臺、一套CARTOMERGE COOLFLOW 灌注系統、電生理監測儀及射頻消融系統、冷凍消融系統)、4個門診診室、兩個彩色超聲心動圖室(彩色超聲診斷儀5臺,便攜式彩色超聲儀2臺)、兩個心電分析室(動態心電圖室、動態血壓檢測室)、三個多媒體電教室、一個體外反搏室
3、技術實力:
心血管內科是西南地區極具實力與影響力的心血管疾病診治中心和西部地區具有鮮明特色、技術領先、國內知名的心臟電生理中心,是重慶市重點學科、衛生部心律失常介入培訓基地、國家藥物臨床試驗機構(心血管專業)、重慶市心律失常治療中心、重慶市心律失常介入診療質量控制中心、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心房顫動研究治療中心。科在心律失常、冠心病的介入治療以及心血管超聲方面在該地區處于領導地位,在西部地區率先開展了如Carto指導下心房顫動導管消融治療為代表的等多項國際頂尖技術。特別是在高血壓、兒茶酚胺敏感性室性心動過速的導管消融方面已經走在國內前列。年手術臺次>3000臺。
4、人才培養:
科室注重中青年隊伍人才儲備培養,加強與國內外進行人才交流,先后有8名醫師分別留學美國、德國等國家知名的心臟中心,2人在國外獲得博士學位,其中一人已成為美國FDA成員,在國際頂級雜志發表文章多篇。
5、輻射能力:
該科室進修醫生覆蓋全國11個省市自治區,醫療服務遍及全國,重慶市外患者比例超過30%。
6、科研能力:
該學科申請并完成包括國家863課題、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教育部博士點基金、重慶市科委自然科學基金等市部級以上研究項目共102項,科研經費達600萬元,發表論文781篇,SCI收錄論文30篇(《Circulation》 IF=14.816,《European Heart Journal》 IF=7.831),主編、參編學術專著7部,共獲國家、省部級獎17項。
7、專業技術獲獎情況:
中共重慶市委和重慶市人民政府授予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人次。
重慶市醫學學術帶頭人2名,重慶市教委優秀中青年骨干教師稱號4人次。
四川省科技進步一等獎、二等獎各1項,重慶市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三等獎2項。
2007年獲重慶市“白求恩杯”護士崗位技能練兵競賽第一名、2009年獲重慶市護理急救技能和理論知識競賽第三名、2010年獲“健康重慶杯”護理技能大賽團體銅獎、創傷急救技術銀獎。
重慶醫科大學病毒性肝炎研究所建于1979年,1981年成為全國首批博士學位授予點,1995年成立博士后流動站,1983年成為首批衛生部指定的全國肝炎藥物臨床藥理基地,1989年被國家教委批準為全國高等學校醫學重點學科,1995年被批準為四川省重點實驗室。1997年成為重慶市肝部治療研究中心。1999年被評為重慶市感染性急病分子生物學重點實驗室,獲得國家教育部設立的“長江學者計劃”特聘崗位。2001年再次被國家教育部評為內科學(傳染病學)國家級重點學科,并且被列為重慶市“十五”期間重點建設的重點學科。同時也是《中華肝臟病雜志》承辦單位和編輯部所在地。
研究所現有研究人員31人,其中教授8人(博士生導師6名),副教授8人。擁有120多套高精密儀器,總價值800萬元左右。自“六五”以來,一直承擔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中有關病毒性肝炎發病機理及其防治的研究課題,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共承擔國家攻關計劃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及省級重點科研項目50余項,目前在研15項。取得卓越的科研成果,獲得國家?衛生部、四川省及重慶市等單位的嘉獎21項。研究所已發展成為集科研與臨床于一體,基礎理論與應用開發相結合的全國性肝炎研究與治療中心。
重醫附二院感染病科概況:國家級重點學科,博士學位授予點和博士后流動站,系全國肝炎藥物臨床藥理基地,重慶市肝病治療研究中心核心科室。擁有床位100張,有全國知名專家、教授以及博士生導師11名。主要從事各種感染性疾病的診斷及治療。
重醫附二院感染病科技術特色:擅長對各種病因所致的慢性肝炎(包括乙型、丙型肝炎)、重癥肝炎的診治,除抗病毒治療外,還針對不同個體,采用獨特有效的生物、免疫治療并舉的治療方法。對病毒、細菌、寄生蟲、酒精、藥物、毒素所致的肝炎、肝壞死、肝纖維化、肝硬化、肝癌的防治,很有特色。治療肝炎新藥臨床研究與評價處于國內領先水平。
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神經外科始建于1985年,由陳復仁教授任第一任主任,初建時設床位15張,主要開展顱腦損傷、高血壓腦出血等常見病的救治以及部分腦膠質瘤、腦膜瘤、腦膿腫、脊髓腫瘤等疾病的診斷和手術治療。同時,承擔重慶醫學院醫療二系神經外科教學、實習任務。1988年-1998年的十年間,在陳復仁教授及第二任主任張清忠教授的領導下,醫療工作已具備一定規模,病床擴大到25張,能夠完成多種神經外科疾病的系統診斷與治療,尤其在微侵襲手術治療高血壓腦出血技術的改進、應用與推廣方面取得一定成果,影響較大。1998年程遠教授接任科室主任,制定了“全面發展,重點突破”戰略方針,提出了“科技強科,特色發展”的建科理念,經過全科醫護人員精誠團結、共同奮進;學習新方法、引進新技術,不斷創新,醫療技術快速進步、迎來了科室的全面發展,目前已成為一個集醫療、教學、科研為一體的綜合性科室和以中青年科技人員為骨干、專業結構合理的學科,為科室醫學碩士學位授權學科、醫學博士學位授權學科。科室目前擁有病床44張和ICU病房,現有醫護人員30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5人,主治醫師 2人,住院醫師2人其中具有博士學位4人,碩士學位3人,占總人數70%;護理人員20人,70%具有本科學歷。醫院擁有320排螺旋CT一臺、16排排螺旋CT一臺、3.0及1.5TMRI各一臺及全數字化血管機2臺,為科室醫療技術搭建一個良好的技術平臺,科室還擁有國內一流的先進診療設備,包括呼吸機、神經外科手術顯微鏡、術中神經電生理監測儀、顱內壓監測儀、德國蛇牌雙極電凝器、手術動力裝置和自動牽開器、立體定向手術裝置、射頻神經止痛儀和全自動降溫床等高端設備。
科室以腦血管疾病的血管內介入治療和顯微手術綜合治療、顱底腫瘤的顯微手術,微血管減壓與射頻熱治療功能神經疾病以及高血壓腦出血的外科規范化治療為主要特色。現有專業組4個,分別設置了腦血管性疾病組、腦腫瘤組、功能神經組和腦外傷組。血管疾病組主要收治顱內動脈瘤、腦與脊髓動靜脈畸形、腦海綿竇動靜脈瘺、硬腦膜動靜脈瘺,開展了血管介入顱內動脈瘤和血管畸形栓塞術、顱內動脈瘤顯微夾閉術,血管畸形切除術,尤其是近年來,針對復雜性、多發性、難治性顱內動脈瘤、復雜性腦動靜脈畸形,采用血管內介入新技術,取得可喜成績,使科室腦血管疾病的診療技術邁上了新臺階,達到國內先進水平;其次,科室在高血壓腦出血的外科規范化治療一直在國內處于領先地位,主要開展了以高血壓腦出血的微創手術機制、技術和臨床研究,在市內及周邊省市縣進行了推廣與應用;腦腫瘤組除常規開展腦膠質瘤、腦膜瘤、垂體腺瘤和神經纖維瘤等顱內腫瘤手術外,近年來重點開展了顱底腫瘤手術,完成了100多例前、中、后顱窩及顱內外溝通腫瘤手術,達到國內先進水平。功能神經與脊髓組診治疾病范圍包括癲癇、腦微小病灶立體定向活檢、原發性三叉神經痛、面肌抽搐、顱底畸形、椎管各種內腫瘤、腰椎間盤突出、癥狀性椎管囊腫等疾病,尤其是針對三叉神經痛、面肌抽搐及舌咽神經痛,開展微血管減壓術和射頻熱治療技術,獲得了滿意的臨床療效。腦外傷組主要圍繞重型顱腦損傷圍手術期,危重期的急救,開展了一系列臨床研究。科室擁有專職的NICU醫生和護理隊伍,在特重性顱腦損傷、呼吸機的應用、嚴重顱內外感染與抗生素的合理應用等方面有豐富的臨床經驗。
在教學、科研方面,科室承擔重慶醫科大學醫療二系七年制、五年制,以及兒科系、影像系等多個專業神經外科大課教學、見習和實習任務,承擔著博士生、碩士生等不同層次的學生的教學工作,近年來科室招收博士生10人,碩士生20余名。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十五、十一五科技攻關支撐計劃、重慶市科委自然科學基金等多項資助,在國外SCI雜志、國內CSCD及專業核心雜志發表文章30余篇。
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婦科為重慶市重點學科,博士生授予點和博士后流動站,系全國頭位難產基地,重慶市宮頸疾病診治中心和重慶市婦科醫療質量控制中心。擁有床位90張,有知名專家、教授、博士生導師8名,主要從事圍產醫學、婦科內分泌、婦科腫瘤、老年醫學、內窺鏡手術診治。
產科對優生、優育、產科疑難病癥,各種妊娠期合并癥、重癥產婦搶救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開展了導樂式陪伴分娩、無痛分娩、新生兒撫觸、新生兒游泳、新生兒聽力篩查、產后康復治療等。引入遠程胎心監護系統,為孕婦提供家庭化保健服務。
重慶醫科大學附二院神經內科是國家重點學科、醫學博士點之一。在20世紀60年代,來自上海醫學院的湯云鵬教授組建了神經病學專業,1999年全國知名專家、博士生導師、國家特殊津貼獲得者胡長林教授創建了神經內科。1999年為神經病學博士學位授予點;2002年建立神經病學博士后流動站。病房房間裝修整潔,配備有中心供氧系統、中心吸引器、軌道式輸液架、床邊呼叫系統等先進的醫療設備,其中重癥監護室備有腦電監護系統、心電監護儀、呼吸機、微量推注泵等搶救儀器,特別是病房還具有中央空調、電視、電話等,使得入住的病人不僅能享受到高質量的醫療服務,而且能擁有一個舒適、寬松的診病環境。
神經內科現設有腦電圖室、神經電生理室等輔助科室,擁有視頻腦電圖、腦電地形圖儀、誘發電位儀、Keypoint標準型肌電圖儀、經顱多譜勒診斷監護系統等先進設備,能監測中風的危險因素,進行癲癇的鑒別診斷、周圍神經病的預后分析等。
神經內科有雄厚的技術力量,目前醫護人員35人,14名醫生中教授、主任醫師4人,副教授、副主任醫師7人,其中博士后1人,博士8人,其余均為碩士。博士生導師2人,碩士生導師5人。住院量1800~2000人次/年,門診量人近20000人次/年。其中胡常林教授為博士生導師、國家特殊津貼獲得者,為重慶市神經內科學會委員,有豐富的臨床經驗,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四川省科技進步一等獎,于1997年代表課題組參加全國科技獎勵大會,參與全國高等醫學院校七年制教材《神經病學》的編寫。
神經內科專科可診治神經科各種疾病,如急慢性腦血管病、癲癇、腦炎、腦膜炎、多發性硬化、肌肉疾病、帕金森氏病、周圍神經病、癡呆、眩暈、頭痛、失眠等。在腦血管疾病、癲癇診療方面具有領先優勢,在西南地區享有一定盛譽,病員輻射整個直轄市所有區縣市及云、貴、川、陜西等。開展的特色項目有:①腦血管病的綜合治療。包括急性腦梗塞的溶栓治療、缺血性腦血管病的介入治療、高血壓腦出血的微創治療、腦卒中的康復治療;②各種類型癲癇的診治,尤其是難治性癲癇。具備目前國內先進的神經影像及電生理診斷技術,可對癲癇患者生活質量的康復進行詳細指導。③神經免疫性疾病如重癥肌無力、格林巴利綜合征的診治,除可采用免疫抑制、丙種球蛋白治療外,還可用目前國際上最先進的血漿置換治療。④帕金森氏病、周圍神經病、癡呆的診斷與治療;⑤心身疾病的心理和藥物治療,包括失眠癥、抑郁癥等的診斷和治療。
神經內科在教學方面,目前承擔重慶醫科大學醫學二系本科及研究生的神經病學教學、臨床見實習的帶教任務,以及進修醫師(包括腦電圖專業)、本院輪轉醫師的培訓工作,其教學質量獲得了廣大學生的好評,每年為各級醫療單位培養了多名學以致用的實用型人才。科研上,致力于解決臨床的實際問題,如腦血管疾病和癲癇的系列研究,多次獲科研基金和科研成果。近年參加、承擔并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市教委、市衛生廳、重慶市科委科研課題15項,學校及醫院科研項目4項。發表論文200余篇。
1892年寬仁醫院建立后不久,醫院即開展外傷救治。上世紀20年代開始對骨折進行治療,建立了骨科技術的雛形。50年代初,馬佐民醫師到天津醫院,師從骨科前輩方先之教授學習骨科技術后,建立了骨科病房,成為骨科前身,開展手術治療骨科傷病。如脊柱結核病灶清除術,馬蹄內翻足矯正術,股骨頸骨折三翼釘固定術等骨科手術。1973年上海醫學院支援建立重慶醫學院的專家陳秉禮醫師組建了重慶醫學院附二院骨科。現為重慶市集醫教研為一體的重點學科。博士學位授予點。科室目前現有醫生12人,其中博士生導師1人,碩士生導師4人,博士5人,留學回國人員3人。重慶市骨科學學科帶頭人1名。
科室床位80張,已經形成脊柱外科、關節外科、創傷外科、微創骨科、手外科及顯微外科、骨病與腫瘤等亞專業和方向。
近年以微創外科技術為發展重點,建立了微創骨科特色。率先在西南地區開展脊柱微創PVP、PKP手術,治療脊柱骨折、脊柱腫瘤和轉移性腫瘤取得良好效果,填補了西南地區的空白。對脊柱骨折、腰椎間盤突出癥、腰椎管狹窄癥、頸椎病、脊柱結核等采用經皮椎間孔鏡、經皮固定及融合術、小切口微創手術等微創技術治療。部分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目前常規開展膝、髖、肩、肘、腕、踝關節鏡下手術治療關節腔內病變、骨折和韌帶損傷。
近年科室承擔了國家863項目一項,多項國家自然基金項目和重慶市科研項目,擔負著從本科、碩士到博士不同層次的臨床教學工作。
科室十分重視對外學術交流,多次邀請國內知名專家和美國、法國、澳大利亞等國際專家教授進行學術講座、會診和手術示教。科室多數醫師分別赴美國、德國、法國、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的著名醫院或醫療科研機構進修學習。多次在國內外各項學術會議中發言,取得良好反響。近年來,科室先后主辦和協辦了多次省市級及全國性學術會議。
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血液內科開設病床45張,層流病房5間,下設細胞分離室、細胞培養實驗室、生物化學及分子實驗室,總面積近600M2。配備有Cobe spectra 血細胞分離機、Fish儀、酶標儀、細胞培養箱、低溫冰箱等常規儀器。共有教授、主任醫師1人、副教授、副主任醫師4人,講師、主治醫師2人,住院醫師3人。其中博士學位3人,碩士學位6人。主管技師3名、技師1名;護士22人,主管護師4人,護師1名,護士17名。能完成骨髓及血細胞形態(涂片及活檢)、染色體檢查、免疫組織化學、白血病免疫分型、白血病微小殘留病變、腫瘤癌基因檢測等重要診斷技術。
1998年-2000年,先后開展骨髓活檢、免疫組化、細胞遺傳學等檢查技術,對血液病的診斷水平達到同期國內先進水平。2002年成功開展自體干細胞移植技術,2004年成功開展重慶市首例無血緣關系骨髓干細胞移植術。以后相繼開展腫瘤CIK生物治療技術、半相合骨髓干細胞移植術、臨床干細胞治療技術、血細胞分離等多種先進治療技術。該科室對白血病、淋巴瘤、多發性骨髓瘤等血液腫瘤疾病的治療達到國內先進水平,尤其對難治復發病例已取得較好療效。
近年來科室獲得重慶市科委資助項目3項,市衛生局資助項目6項。申請國家發明專利3項,獲國家發明專利3項。其中婁世鋒教授主持項目“白血病靶向治療藥物131I-GM-CSF的開發研究”2009年獲重慶市政府科技發明三等獎。2009年成為衛生部指定的重慶市血友病信息管理中心。學科帶頭人婁世鋒教授為中華醫學會血液學分會青年委員、重慶醫學會血液專委會副主任委員,《重慶醫科大學學報》、《重慶醫學》、《醫學參考報血液頻道》編委。
技術特色:擅長白血病、淋巴瘤、多發性骨髓瘤等惡性血液病的診治和各類貧血性疾病的診治。對免疫組化技術的應用有很深的功底,對中、大劑量化療及其并發癥的防治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重慶醫科大學附屬二院內分泌與代謝病科成立于1987年,秉承我院“關懷、專注、創新”的院訓,做強學科特色優勢,以實現國內領先,面向國際的學科建設總體目標。在老一輩的內分泌專家徐葆元教授等的親自領導和培育下,經過嚴鐘德教授、王玉君教授、楊剛毅教授等幾代醫務工作者的艱苦努力,已發展成為西部地區一流水平,具有鮮明特色并有重要影響力的內分泌及代謝病醫學專科。建成了重慶市糖尿病強化治療中心,重慶市重點學科、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衛生部重慶醫科大學臨床藥理機構內分泌專業組和重慶醫科大學第二臨床學院內分泌專業碩士-博士授予點,目前擁有床位45張,專科醫生13名,開設有糖尿病、甲狀腺疾病、甲狀旁腺疾病、腎上腺疾病、下丘腦及垂體疾病、肥胖癥、脂代謝紊亂、高尿酸血癥與痛風、骨質疏松癥等專家和專科門診,是重慶市衛生局和重慶醫科大學的重點學科。該科自建科以來,不斷加強臨床專業知識的學習以及與其它學科的交流,堅持臨床、科研和教學相結合的道路,并不斷地引進和培養人才,擁有一支高素質、高學歷的醫療科研隊伍逐漸將我科建設成為在重慶乃至西南地區具有一定影響的專業學科,目前已成為重慶醫科大學和該地區內分泌與代謝病專業臨床、教學及科研、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在今年衛生部重點專科評比中居全國第29位。該科現有教授/主任醫師4人,副教授或副主任醫師1人,回國留學人員2人,研究生導師4人,博士學位5人,博士后一人。承擔國家自然基金面上項目6項,對外交流合作項目5項,省部級及校級科研課題20余項,發表論文200余篇,其中英文SCI論文31篇,累積影響因子80+,論文被引用500余次。培養博士或碩士研究生近40名。承擔著重慶醫科大學5年制、7年制和留學生的臨床教學工作。該科設施齊全,有專科病床45張,配備有內分泌臨床實驗室和科研實驗室,具有國際一流水平的激素測定儀和全自動生化儀,可測激素達數十余種,極大地提高了我科對各種內分泌疾病的診斷、治療水平。科室作為國家藥理基地,長期承擔內分泌與代謝病專業包括糖尿病、骨質疏松等多種疾病的新藥臨床研究,積極為廣大患者服務。
疾病診治范圍:垂體瘤、巨人癥、肢端肥大癥、腺垂體功能減退癥(埃迪森氏病)、侏儒癥、尿崩癥、抗利尿激素分泌失調綜合癥(SIADH)、甲狀腺功能亢進癥、甲狀腺功能減退癥、甲狀腺炎、庫欣氏綜合征、異位ACTH綜合癥、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癥、原發性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癥、嗜鉻細胞瘤、甲狀旁腺機能亢進/減退癥,多發性內分泌腺瘤病、伴瘤內分泌綜合癥,糖尿病(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特殊類型糖尿病),糖尿病并發癥(糖尿病酮癥酸中毒、糖尿病高滲狀態、糖尿病眼病、糖尿病腎病、糖尿病神經病變、糖尿病外周血管病變、糖尿病足、糖尿病自主神經病變、糖尿病胃輕癱、糖尿病性膀胱等)、糖尿病合并妊娠,妊娠合并甲狀腺疾病、多囊卵巢綜合癥(PCOS)、低血糖癥(胰島素瘤、胰島素自身免疫綜合癥)、血脂異常、肥胖癥、代謝綜合征、電解質紊亂、高尿酸血癥、痛風、骨質疏松癥、內分泌性高血壓。
特色診療技術:正糖高胰島素鉗夾技術評估胰島素敏感性,內分泌腺體各種激素的檢測,持續胰島素皮下胰島素注射(CSII)+動態血糖檢測(CGMS)雙C治療糖尿病,甲狀腺結節細針穿刺,全套脂肪因子測定,糖尿病外周神經功能檢測,糖尿病植物神經功能檢測。
專科設備:美國、韓國及國產胰島素泵總計20臺,美國、韓國動態血糖5臺,亨得利糖尿病足診斷工具箱,空氣波治療儀、低頻脈沖電磁波骨質疏松治療儀,電生物反饋治療儀,糖尿病足激光治療儀,正糖高胰島素鉗夾全套設備,24小時動態血壓檢測,內分泌與代謝病相關指標的檢測設備。
1892年寬仁醫院建立后不久,醫院即開展外傷救治。上世紀20年代開始對骨折進行治療,建立了骨科技術的雛形。50年代初,馬佐民醫師到天津醫院,師從骨科前輩方先之教授學習骨科技術后,建立了骨科病房,成為骨科前身,開展手術治療骨科傷病。如脊柱結核病灶清除術,馬蹄內翻足矯正術,股骨頸骨折三翼釘固定術等骨科手術。1973年上海醫學院支援建立重慶醫學院的專家陳秉禮醫師組建了重慶醫學院附二院骨科。現為重慶市集醫教研為一體的重點學科。博士學位授予點。科室目前現有醫生12人,其中博士生導師1人,碩士生導師4人,博士5人,留學回國人員3人。重慶市骨科學學科帶頭人1名。
科室床位80張,已經形成脊柱外科、關節外科、創傷外科、微創骨科、手外科及顯微外科、骨病與腫瘤等亞專業和方向。
近年以微創外科技術為發展重點,建立了微創骨科特色。率先在西南地區開展脊柱微創PVP、PKP手術,治療脊柱骨折、脊柱腫瘤和轉移性腫瘤取得良好效果,填補了西南地區的空白。對脊柱骨折、腰椎間盤突出癥、腰椎管狹窄癥、頸椎病、脊柱結核等采用經皮椎間孔鏡、經皮固定及融合術、小切口微創手術等微創技術治療。部分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目前常規開展膝、髖、肩、肘、腕、踝關節鏡下手術治療關節腔內病變、骨折和韌帶損傷。
近年科室承擔了國家863項目一項,多項國家自然基金項目和重慶市科研項目,擔負著從本科、碩士到博士不同層次的臨床教學工作。
科室十分重視對外學術交流,多次邀請國內知名專家和美國、法國、澳大利亞等國際專家教授進行學術講座、會診和手術示教。科室多數醫師分別赴美國、德國、法國、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的著名醫院或醫療科研機構進修學習。多次在國內外各項學術會議中發言,取得良好反響。近年來,科室先后主辦和協辦了多次省市級及全國性學術會議。
重慶醫科大學附二院肝膽外科系重慶市肝病治療研究中心的支柱科室之一。創建于1960年,在我國著名肝膽外科專家李世英、高根五等老一輩專家的領導下,經過幾代人的艱苦創業,科室不斷發展壯大,1998年被確立為重慶市重點學科, 1998年、2001年成為博士學位授權學科和臨床醫學博士后流動站,2002年成為重慶市微創外科中心,目前該學科已成為集醫療、科研和高層次人才培養為一體的大型肝、膽、胰、脾疾病治療中心,擁有固定床位84張,年收治病人3000余人次,年開展手術2000余臺。并成為美國史賽克腹腔鏡“川、渝、黔”技術人員培訓中心。
科室技術力量雄厚、人才結構合理、診療技術先進,擁有優秀的三級醫療人員及訓練有素的護理隊伍,現有現有教授3名、副教授5名,博士導師2名、博士后指導教授1人、碩士導師6名。1人為國家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重慶市學術技術帶頭人及重慶市學術技術帶頭人后備人選各1人,重慶市器官移植專業委員會委員2人。已累計招收培養博士后7名,博士32人,碩士130余人,留學生3人。科室現已發展成為重慶市優勢重點臨床專科,碩、博士點和臨床醫學博士后流動站及留學生臨床教學基地。
科室醫生診療技術先進,在肝膽疾病微創手術治療、肝硬化的外科手術治療及復雜膽道疾病的治療方面優勢突出。現任科主任及微創外科主任龔建平教授系重慶市最早開展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的創始人之一,創造了10000余例手術無并發癥的記錄。
至2007年來已成功開展了包括重慶市首例肝腎聯合移植在內的各種肝移植手術32例。參照《衛生部肝臟移植技術管理規范》,今年該科再次由衛生部認定已具備了利用心臟死亡捐獻供肝開展臨床肝移植的必要設施和技術手段,批準實施肝移植。同時醫院投入1600余萬元改建層流病房、購置設備、人才培養、支持創新及科學研究。標志著科室在肝、膽、胰、脾及門脈高壓癥等疾病的外科治療方面已達國內先進水平。
科室堅持依托醫院優勢創特色,通過拓寬專科內容,豐富專科手段,增強專科功能,提高專科水平,在不斷推進學科建設的同時,使自身專科特色更為鮮明。科室擁有國內一流的先進診療設備,包括電子纖維十二指腸鏡、膽道鏡和多功能電視腹腔鏡、射頻消融治療儀等,已形成以外科病房、重癥監護病房和肝膽外科實驗室為要素板塊,人才、技術、設備為支柱平臺,肝、膽、胰、脾和門靜脈高壓癥的外科治療為主要內容,電視腹腔鏡膽囊切除術、膽道鏡和纖維十二指腸鏡“三鏡”治療膽胰疾病及門靜脈高壓癥與肝癌的手術治療為技術特色,肝移植為重點研究發展目標的合理布局。治療疾病包括肝膽胰脾系統如膽囊結石、膽囊息肉、膽囊癌、肝內外膽管結石、肝癌、膽管癌、膽管囊腫、肝囊腫、肝血管瘤、急性重癥胰腺炎、胰管結石、胰腺癌及壺腹部腫瘤、肝硬化脾亢、脾破裂等。
科室在科研方面碩果累累,肝膽外科實驗室系重慶市重點醫學專科實驗室,在肝硬化、肝癌及枯否細胞的生物學行為、感染、免疫等肝膽外科應用基礎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要理論意義和實用價值的學術成果,2000年參加科研項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多次獲省市科技成果獎。2006年龔建平主任從英國研修回國,首先在國內開展Kupffer細胞在肝臟感染及脂質代謝的機制研究,研究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近5年已經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國博士學科點專項基金等國家及省部級科研項目20余項,受邀國際學術會議發表主題演講8次。迄今已在國內外各種刊物發表論文260余篇,其中SCI文章40余篇,參編外科專著2部,多次獲國家省部級科技成果獎。目前綜合實力處于西南領先地位,且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1892年寬仁醫院建立后不久,醫院即開展外傷救治。上世紀20年代開始對骨折進行治療,建立了骨科技術的雛形。50年代初,馬佐民醫師到天津醫院,師從骨科前輩方先之教授學習骨科技術后,建立了骨科病房,成為骨科前身,開展手術治療骨科傷病。如脊柱結核病灶清除術,馬蹄內翻足矯正術,股骨頸骨折三翼釘固定術等骨科手術。1973年上海醫學院支援建立重慶醫學院的專家陳秉禮醫師組建了重慶醫學院附二院骨科。現為重慶市集醫教研為一體的重點學科。博士學位授予點。科室目前現有醫生12人,其中博士生導師1人,碩士生導師4人,博士5人,留學回國人員3人。重慶市骨科學學科帶頭人1名。
科室床位80張,已經形成脊柱外科、關節外科、創傷外科、微創骨科、手外科及顯微外科、骨病與腫瘤等亞專業和方向。
近年以微創外科技術為發展重點,建立了微創骨科特色。率先在西南地區開展脊柱微創PVP、PKP手術,治療脊柱骨折、脊柱腫瘤和轉移性腫瘤取得良好效果,填補了西南地區的空白。對脊柱骨折、腰椎間盤突出癥、腰椎管狹窄癥、頸椎病、脊柱結核等采用經皮椎間孔鏡、經皮固定及融合術、小切口微創手術等微創技術治療。部分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目前常規開展膝、髖、肩、肘、腕、踝關節鏡下手術治療關節腔內病變、骨折和韌帶損傷。
近年科室承擔了國家863項目一項,多項國家自然基金項目和重慶市科研項目,擔負著從本科、碩士到博士不同層次的臨床教學工作。
科室十分重視對外學術交流,多次邀請國內知名專家和美國、法國、澳大利亞等國際專家教授進行學術講座、會診和手術示教。科室多數醫師分別赴美國、德國、法國、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的著名醫院或醫療科研機構進修學習。多次在國內外各項學術會議中發言,取得良好反響。近年來,科室先后主辦和協辦了多次省市級及全國性學術會議。
重慶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眼科是西南地區最早的眼科,已有一百多年歷史,曾在護國戰爭中為著名的劉伯承元帥作過眼科手術。科室集醫療、教學、科研為一體,擁有多名白內障、青光眼、眼底病、小兒眼科、角膜病及眼整形、淚道病、眼部腫瘤等手術專家。現由4名教授、5名副教授、9名主治醫師及住院醫師、20余名專科技師及護士和二十幾名在讀碩士研究生組成了一支求實、進取、創新、奉獻的眼科醫護團隊,具有博士學位者5名,碩士以上學位者11名。科室是重慶市防盲治盲技術指導中心、低視力矯正中心,擔負著重慶市衛生局、重慶市殘疾人聯合會防盲治盲任務;是國家教委博士、碩士學位授予單位,承擔了多項國家及省部級科研課題,并有多項課題獲獎.
科室擁有大量一流的眼科檢查及治療設備,診斷水平與國際接軌:
1. 美國ALCON白內障超聲乳化儀:進行白內障超聲乳化聯合人工晶體植入術,每年為上千例患者帶來光明。
2. 美國ALCON最新高速玻璃體手術系統:玻璃體視網膜手術的必備儀器。
3. 新型淚道激光治療儀:采用激光淚道成形術聯合淚道義管植入術,無創、無瘢痕,手術成功率大大提高。
4. 三維光學相干斷層掃描儀(OCT):用于視網膜(包括黃斑部)及視神經疾病的檢查,能
夠早期發現并診斷青光眼、視神經萎縮、脈絡膜新生血管(CNV)、黃斑裂孔等病變。
5. 美國“科以人”眼前節及多波長激光器 :前節激光治療后發性白內障、青光眼;多波長激光對不同類型眼底疾病治療效果更佳、損傷更小,常用于以下眼底疾病治療:糖尿病視網膜病變、中央靜脈阻塞等血管性疾病、視網膜變性及視網膜裂孔、中心性漿液性脈絡膜視網膜病變等,有效地保存了患者視力及預防病情的惡化。
6. 日本TOPCON最新眼底血管造影儀:能進行眼底熒光血管造影(FFA)、脈絡膜血管造影(ICG)及數字化處理,對眼底出血、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眼底血管性病變、視網膜變性及腫瘤等進行早期診斷。
7. 超聲生物顯微鏡:明確青光眼類型及外傷后房角檢查、虹膜睫狀體腫瘤等。
8. 眼電生理及視野儀:對青光眼的早期診斷及病情發展、視神經、視網膜疾病提供診斷
依據。
9. 眼科A/B超:能作人工晶體預測,診斷玻璃體混濁、積血、視網膜脫離、眼內腫瘤、眼內異物等。
科室秉承“寬仁”精神,以“人性化”的優質服務、精湛的技術,積極響應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2020年,人人享有看得見的權利”, 把最好的服務、更好的診斷治療水平奉獻給每一位病人,為眼病患者擁有清晰多彩的世界作出不懈的努力。
目前開展的手術有:
1. 白內障 白內障超聲乳化聯合高端人工晶體植入術、白內障囊內、囊外摘除術等
2. 青光眼 青光眼小梁切除術、青光眼閥植入術、激光虹膜周切術等
3. 玻璃體視網膜疾病 玻璃體切割+硅油/C3F8氣體填充術、視網膜脫離復位術
4. 眼底新生血管疾病 光動力療法(PDT)——治療脈絡膜新生血管性疾病(如老年性黃斑變性、高度近視黃斑新生血管等)
5. 眼表疾病 角膜移植術、翼狀胬肉切除及角膜緣干細胞移植術、羊膜覆蓋術
6. 淚道疾病 淚囊摘除術、鼻腔淚囊吻合術、淚道激光成形義管植入術
7. 眼眶疾病 眼眶腫瘤/包塊摘除術、眼眶骨折修復術、眼眶畸形矯正術、義眼座植入術
8. 眼瞼疾病 瞼內翻/瞼外翻矯正術、雙重瞼術、眼袋祛除術、眼瞼腫瘤/包塊切除+眼瞼整形術
9. 眼外傷 眼球修補術、球內異物取出術、外傷性白內障摘除術、外傷視網膜脫離復位術等
10. 眼斜視 各種斜視矯正術
11. 各種復雜小兒眼科手術 包括斜視、小兒白內障、青光眼、角膜移植、眼腫瘤、眼底病等
可咨詢
服務人次 7993
好評率(%)93.3
擅長:惡性腫瘤、子宮內膜息肉、人工流產、更年期、婦科炎癥、流產
可咨詢
服務人次 8236
好評率(%)100.0
擅長:人工流產、陰道炎癥、子宮內膜異位、多囊卵巢綜合征、宮頸癌、子宮肌瘤
可咨詢
服務人次 8632
好評率(%)95.3
擅長:婦科炎癥、子宮肌瘤、子宮內膜異位、女性不孕、婦科疾病、異位妊娠
可咨詢
服務人次 923
好評率(%)90
擅長:子宮內膜異位癥、婦科炎癥、宮腔粘連、宮頸糜爛、子宮肌瘤、婦科腫瘤
可咨詢
服務人次 1536
好評率(%)99.0
擅長:人工流產、尿道炎、消化系統疾病、術后感染、痛經、腫瘤
可咨詢
服務人次 21105
好評率(%)99.9
擅長:人工流產、陰道炎癥、子宮內膜異位、多囊卵巢綜合征、宮頸癌、子宮肌瘤
查看更多婦科信息>>